第(1/3)页 民国十九年,十二月五日,十七时整。 山东,威海卫。 凛冽的渤海寒风,如同裹挟着冰碴的刀子,呼啸着刮过刘公岛,卷过威海城区的街道,带来刺骨的寒意和一种不祥的死寂。 天际低垂的铅灰色云层,沉沉地压在整个半岛上空,仿佛也承载不住即将倾泻而下的血与火。 两个多月前,就在这里,民国十九年十月一日,曾回荡着欢庆的锣鼓与激昂的《七子之歌》。 全国抗战救国委员会的代表,正是在这座象征主权回归的城市,从英国殖民者手中接过了威海卫的治权。 时任东北海军陆战队简编营营长的赵国栋,作为接收部队指挥官,亲身参与了那光荣的交接仪式。 那一刻,他与他的三百名弟兄,胸膛挺得笔直,心中充满了为国收复失地的无上荣光。 然而,短短六十五天后,同样的土地,气氛却已天翻地覆。 荣光尚未褪去,死亡的阴影已随着从青岛方向疾速逼近的日军铁蹄,笼罩了这片刚刚归家的土地。 “营长!急电! 西南方向侦察哨报告! 日军大队步兵,配有骑兵和炮兵,正沿烟威大道急速向威海推进! 先头部队已过孟家庄,距离威海城外前沿阵地不足十里! 兵力至少两个大队,2000人以上,是鬼子第五师团的旗号!” 通讯兵气喘吁吁地冲进营部,递上电文,声音因紧张而颤抖。 营部设在原英军遗留的一座坚固地下掩体内,墙上挂着威海卫周边的防区图。 赵国栋营长一把抓过电文,目光急速扫过,脸色瞬间铁青,拳头重重砸在桌上: “妈的!从陆上来了! 还是第五师团的精锐! 看来青岛陷落,他们的爪子立刻就伸过来了!”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眼神中射出锐利如鹰的光芒,转身对掩体内所有军官厉声道: “传令各连排! 放弃所有外围警戒哨,立即收缩兵力,按第二号预案,依托码头区、东山炮台旧址和城区主要街道构筑核心防御圈! 我们没有纵深,没有援兵! 一步不退,誓死报国! 告诉弟兄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两个月前咱们怎么光荣地接回威海卫,今天就要怎么光荣地守住它! 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崩掉小鬼子满口牙!” “是!誓与威海卫共存亡!” 士兵们轰然应诺,脸上没有丝毫畏惧,只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绝,迅速奔向各自的指挥岗位。 命令通过电话、传令兵迅速传遍整个简编营的防区。 三百名将士,如同三百颗迅速楔入最后战位的钢钉,沉默而高效地进入预设阵地。 挖掘加固工事,设置障碍,分配弹药。 他们许多人,还清晰记得两个月前接收时民众的欢呼,此刻却已抱定必死之心,要为这片刚刚回家的土地流尽最后一滴血。 十七时三十分,远处传来了沉闷的炮声。 日军的山炮和野炮阵地已经建立,开始对威海城外阵地进行火力急袭。 “轰!轰!轰隆隆——!” 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声落下,炸点在城外土坡、沿岸以及城区边缘不断腾起。 剧烈的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冲击波裹挟着弹片和碎石四处飞溅。 浓烈的硝烟迅速弥漫开来。 守军将士们蜷缩在战壕、加固的房屋和永备工事内,承受着这波钢铁风暴的洗礼。 剧烈的震动几乎要震散他们的骨头,硝烟呛得人无法呼吸。 炮火准备持续了约二十分钟后,开始向纵深延伸。 “鬼子步兵上来了!” 观察哨声嘶力竭地吼道。 透过逐渐散去的硝烟,可以看见穿着土黄色军装的日军步兵,以散兵线展开,在轻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如同潮水般向威海城区外围阵地涌来。 雪亮的刺刀在昏暗的天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芒。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