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剑指官渡-《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第(2/3)页

    “得令!”

    “主公瞧好吧!”

    两人领命,风格迥异,却同样斗志昂扬。

    “文聘!”

    “末将在!”

    文聘踏前一步,沉稳应道。

    “命你总督我军所有水军船只,并全权负责大军后勤粮道之安全!确保从潼关至前线的粮草辎重输送畅通无阻,万无一失!若有闪失,唯你是问!”

    “诺!聘在此立下军令状,必竭尽全力,保粮道畅通,若有差池,提头来见!”文聘语气斩钉截铁。

    “荀衍、杨修!” 刘湛看向文官队列。

    “下官在!”荀衍与一位面容俊朗、眼神中透着机敏与些许傲气的年轻文官应声出列。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才华横溢,虽稍显年轻气盛,但能力出众。

    “命你二人留守长安,总摄朝政,协调各方,安抚民心,处理日常政务!务必确保后方稳定,粮秣、兵员、器械能持续供应前线!使大军无后顾之忧!”

    “下官领命!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荀衍郑重承诺。

    杨修也紧随其后,眼神中闪烁着被委以重任的兴奋。

    一道道命令,清晰、明确、果决,如同精准咬合的齿轮,推动着大将军府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发出低沉而恐怖的轰鸣,缓缓加速,直至全速运转!

    众将各自领命,脸上带着或激昂、或沉稳、或决然的神情,匆匆行礼后,转身大步离去,脚步声在空旷的廊道中回响,充满了紧迫感。

    喧闹的议事厅很快安静下来,只剩下刘湛、郭嘉、贾诩以及少数几名核心文书和近卫。空气中那浓烈的战意稍稍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关乎全局成败的凝重。

    ……

    当刘湛终于拖着略显沉重却又异常坚定的步伐回到后堂时,夜色已深,万籁俱寂。

    寝室内,一盏孤灯如豆,散发着温暖而朦胧的光晕。荀妤并未入睡,依旧坐在灯下,手中虽拿着一卷书,目光却并未落在上面,而是怔怔地望着跳动的灯花出神。听到熟悉的脚步声,她立刻抬起头,放下书卷,迎了上来。

    她没有多问一句关于前方战事、关于军国大计的话,只是默默地、动作轻柔地为他解下沾染了夜露和外间尘埃的外袍,挂在一旁的梨木架上。

    然后,转身从一直温着的暖窠里,取出一碗散发着淡淡药草清香的安神汤,递到他的手中。她的手很稳,动作一如既往的温柔,但刘湛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微凉的指尖触碰到他手掌时,那几乎难以察觉的、细微的颤抖。

    “都……安排好了?”

    她终究还是忍不住,轻声问道,声音里带着无法掩饰的、浓得化不开的担忧,以及一丝竭力压抑的恐惧。

    “嗯。”刘湛接过那碗温热的汤药,却没有立刻喝下,而是伸出另一只手,轻轻握住了她那只微凉而微微颤抖的手,将她有些冰凉的手指包裹在自己温热的手掌中。他轻轻用力,将她揽入怀中,让她靠在自己坚实的胸膛上。顿时,一股熟悉的、淡雅而宁静的馨香,涌入他的鼻息,那是独属于她的味道。怀中这具温软的身躯,仿佛拥有某种奇异的力量,瞬间抚平了他心中那片被冰冷的战略、残酷的厮杀和沉重的责任所填满的角落,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下来,感受到一丝久违的柔软与温情。

    “明日清晨,便要誓师,大军东征了。”他低声说道,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更多的却是决然。

    荀妤将脸深深埋在他胸前那质地坚硬的衣料上,沉默了片刻,肩膀微微抽动了一下,但很快便克制住了。她抬起头,眼中虽然氤氲着未曾落下的水光,眼神却异常清澈、坚定,如同经过淬炼的星辰。她看着他,一字一句,轻轻地说道:“我和孩子,会在长安,等你。定要……平安归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