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林窈抬起头,声音不大,但清晰地开口:“邓高工的分析非常系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有个小问题想请教一下,也请大家帮我看看我的理解对不对。” 她语气谦逊,用的是“请教”和“请大家看看”,瞬间将可能存在的对立感化解于无形。 邓高工推了推眼镜,看向这个一直很安静的年轻女同事:“林工请讲。” 林窈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指向屏幕上的一组支撑数据:“关于A类产业的本地配套率,报告里引用的这个35%的数据,是基于三年前的行业普查.................我在想,如果我们把这个动态变化因素考虑进去,再结合最新的上下游企业关联度分析,A类产业的本地协同效应和风险抵御能力,会不会需要重新评估一下?” 她语速平稳,没有使用任何高深术语,只是陈述了她发现的客观数据变化,并提出了一个基于事实的、开放性的问题。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几位负责相关领域的同事开始低头快速翻阅自己手头的资料,有人小声嘀咕:“好像是有这个趋势……” 邓高工脸上的自信凝固了一下,他显然没有追踪到如此细致和动态的数据。 他扶了扶眼镜,仔细看着林窈指出的地方,沉吟道:“这个……林工观察得很细致。这方面的数据更新,我们确实有所滞后。如果这个趋势成立,那确实需要纳入考量。” 孙秘书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看向林窈,语气带着赞赏:“小林,你这个发现很重要。数据工作就是要这样,不仅要看静态报告,更要追踪动态变化。会后你把刚才提到的那些支撑数据来源和简要分析,整理一份给邓工和我们组参考。” “好的,秘书长。”林窈点头应下,态度依旧平静,没有因得到肯定而流露出丝毫得意。 散会后,几位同事围到林窈工位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