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个决定,在当时无异于一场家庭地震。 “你疯了不成!”刘宇至今还记得父亲刘海中气得发抖的模样。 “中专出来就是干部身份,吃商品粮,端铁饭碗!你去读那什么高中? 读出来要是考不上大学,你就是个高中生,连个技术员都不如,你让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 二大妈也在一旁抹着眼泪,觉得儿子是读书读傻了。 街坊邻居更是议论纷纷,都说刘家的孩子不知好歹,放着金光大道不走,非要去挤那独木桥。 但刘宇很坚持。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五十年代,中专生确实是香饽饽。 可大学生的含金量,尤其是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与中专生相比,完全是云泥之别。 他耐着性子,给父母分析。那时候还是“五二二制”的学制,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 他放弃中专,只需要再读两年高中,就能参加高考。 “爸,妈,你们想,中专生虽然好,可全国有多少?大学生呢?凤毛麟角! 物以稀为贵,国家现在最缺的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就是宝贝疙瘩!” “读大学,不仅不用家里花钱,国家每个月还给补贴!毕业了,起步就是国家干部,工资级别也比中专生高!未来的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他用尽了自己所能理解的语言,去描绘大学生的光明未来。最终,在一场场的争吵和辩论后,爱面子又望子成龙的刘海中,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咬牙同意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场豪赌。刘家的条件在院里算不错,刘海中是七级锻工,工资高,但要额外供一个高中生,压力也不小。 所幸,刘宇赌赢了。 凭借着成年人的灵魂和自律,加上这个时代相对基础的知识体系,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 并最终在1954年,一举考入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学府——水木大学机械制造系。 当那封烫金的录取通知书寄到95号院时,整个四合院都沸腾了。 刘海中拿着那张纸,手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在院子里来来回回走了几十趟,见人就说,见人就笑,前所未有的扬眉吐气。 那一刻,所有的质疑和非议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羡慕和恭维。 刘宇轻轻抚平衬衫上的最后一丝褶皱,思绪从回忆中抽离。他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感到庆幸,那一步,是他人生的奠基石。 他很清楚这个时代大学生的价值。 首先是经济上的。从入学开始,国家就全包了。 学费、住宿费全免,每个月还有十几块钱的助学金。 这笔钱,在当时普通工人工资只有二三十块的背景下,不仅能让他吃饱穿暖,甚至还能省下一点补贴家用。 其次是毕业后的待遇。中专生毕业,一般定为技术员或23级行政干部,转正后工资大概在40元左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