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周青笑着说道,还揉了揉膝盖: “蹲得腿都麻了,总算没白费功夫。” 马大山是一句话都插不上,只能愣愣地看着周青“演”。 “难怪呢,这么多鱼,够你们吃好几天了!” 孙大婶笑得合不拢嘴: “回头我让我家老头子也去试试,沾沾你们的好运气。” “您让大叔明天去,我已经摸清楚了,那芦苇下就是鱼窝。一抓一个准。” 周青顺着话头往下说。 刚走没几步,又遇到砍柴回来的几个村民。 周青如法炮制,主动上前搭话或者送鱼。 每一次都刻意重复“抓了一下午鱼”“从晌午待到太阳落山”“腿泡得发白”这些细节。 马大山也被周青教会了配合。 制造了一些抓鱼的细节和惊险的环节。 比如为了抓鱼,周青差点滑进深水区,差点上不来。 村民们收了鱼,都对他们说的深信不疑。 甚至有村民主动说: “难怪我下午送饭路过河边,看见两个影子猫在河里,原来就是你们俩!” 周青都顺势接话: “对!那就是我们!您那会儿喊一声就好了,要是你能帮忙,肯定能抓不少鱼!” 一句话,就让村民的“模糊印象”变成了“亲眼所见”,记忆被彻底固化。 这一路“演”回来,回到院子时,都已经是下午六点了。 “周哥,我……不明白!” 直到此时,马大山才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这一路陪着周青演戏,和村民赔笑脸,他脸上的肌肉都快要僵硬了。 他不明白周青这样到底是要干嘛! “你不用明白,你只需要记住,赵家肯定会来寨子打听消息,不管谁问,你都要咬定我们没有进山就对了。” 周青没法解释。 因为就马大山这脑子,解释了他也听不明白。 但是周青很肯定,收了鱼的村民,都会下意识维护“周青抓鱼”的事实。 他们互相印证的“记忆”,会变成牢不可破的“真相”。 而果不其然,到了晚饭时间。 周青和林婉儿正在家里吃着鱼汤的时候,就有两个陌生汉子走进寨子。 他们第一个打听的就是好孙大婶。 “大婶,问个事,今天你们寨子有没有猎户进山啊?我们村有个孩子进山走失了,想问问他有没有在山里见到。” 在院子劈柴的孙大婶说道: “哎呦!孩子在山路走失,那可危险哦!” 孙大婶说道: “我们寨子就周知青一个猎户,但是他今天没进山啊!” “你怎么知道他没进山?” 其中一人疑惑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