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别急,”他依然笑着,“把题目拍清楚发给我,我教你。” 十分钟后,方舟发回了一张写满详解的草稿图。不同于老师的抽象讲解,他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了每个步骤的原理。 “你看,这里为什么要用z分数?因为它能帮你把不同的数据统一到同一个标准下比较,就像把不同的货币换算成美元一样。” 我盯着他的解释,那些原本僵硬的公式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所以你是在建立一个比较的标准?” “没错!”方舟的声音带着鼓励,“统计学就是在混乱的数据中建立秩序的工具。你不是在学数学,你是在学一种思维方式。” 在方舟的远程辅导下,我渐渐摸到了门道。每天晚上九点,我们都会准时视频,他成了我专属的统计课家教。 “今天老师讲了方差分析,我觉得我懂了,但做题还是不会。”有一次我向他抱怨。 方舟想了想,突然问:“你们心理学是不是经常要比较不同实验组的结果?” “对啊。” “那就把方差分析想象成一个裁判,”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这个裁判要判断几个组的差异到底是真的存在,还是只是偶然误差。F值就是裁判的判断依据。” 这个比喻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冷冰冰的公式背后,都对应着实际的研究需求。 弗洛伊德老师对这一幕颇感有趣:“很有意思。在我的年代,我们依靠的是临床观察和直觉。而现在,你们用数学来验证直觉。” “因为科学需要证据,而统计学提供了衡量证据的工具,对吗?”我一边整理笔记一边回答。 期中考试前一周,我几乎每天都和方舟视频到深夜。他不仅教我解题,更重要的是,他帮我建立起了对统计学的信心。 “记住,你不是在对付数学,”考试前一晚,他在视频里对我说,“你是在学习如何用数据讲好一个关于心灵的故事。” 考试那天,我走进考场时手心还在出汗。但当试卷发下来,看到那些熟悉的题型时,我的心突然安定下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