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梦境情绪编码模型-《心灵种子》


    第(2/3)页

    这个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开始重新构建模型,将情感作为连接个体差异与普遍规律的桥梁。

    方舟为这个新模型设计了一个优雅的算法架构。我们在实验室的白板前激烈讨论,常常为了一个数学表达争论到深夜。

    “这里应该用softmax函数,”方舟坚持,“它能更好地处理多类别情感分类。”

    “但我担心会丢失情感的强度信息,”我反驳,“梦境中的情感是有强弱之分的。”

    最终我们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折中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跨学科合作的魅力——心理学提供问题的深度,数学提供表达的精确,计算机科学提供实现的方法。

    模型初步完成的那天,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测试。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新模型不仅能准确识别梦境中的基本情感,还能评估情感的强度,甚至开始捕捉一些复杂的情感混合状态。

    “我们该给它起个名字。”陈浩看着屏幕上流畅运行的模型说。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叫它“梦境情绪编码模型”(Dream Emotion Encoding Model,简称DEEM)。

    论文写作阶段,我们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向学术界清晰地阐述这个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复杂模型?

    “要用心理学家能理解的语言,同时不让计算机专家觉得肤浅。”陈浩苦恼地说。

    我们反复修改论文结构,精心设计图表,努力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有时候为了一个术语的使用,我们要查阅几十篇文献,确保准确无误。

    投稿前夜,李教授仔细审阅了我们的论文。他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迫使我们对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你们的模型很精巧,”他说,“但要记住,一个好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数据,还要能产生新的预测。”

    这个建议让我们对论文做了最后一次重大修改,增加了模型对未来研究的预测和指导意义。

    论文投出后的等待是煎熬的。我们继续着其他工作,但心思总是不自觉地飘向那篇正在接受审阅的论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