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一件事:将“司制司库房发现北疆狼头标记”这个消息,通过另一条绝密渠道,直接递到了永和帝的案头。他深知,父皇对北疆之事极为敏感,对此类涉及“通敌”的指控更是忌讳莫深。此事必会引来父皇的密切关注。在父皇的注视下,那些想借此大兴冤狱、屈打成招的人,反而会投鼠忌器,不敢肆意妄为。这是他能为她争取到的最关键的一层保护。 朝堂 · 风云突变 就在司制司风波发生的次日大朝,金殿之上,气氛凝重。刘御史果然不负萧景玄所望,手持连夜整理好的确凿证据,当庭慷慨陈词,弹劾内府库副总管赵德安!不仅坐实其贪墨渎职、勾结宫外商户,更直指其北郊别院藏匿违禁军械、与北疆部族关系密切,涉嫌通敌叛国! “通敌”二字一出,满朝皆惊!如同平地惊雷,炸得整个金殿鸦雀无声,随即哗然四起!这罪名,远比贪墨要严重百倍,足以抄家灭族! 王党官员虽面色大变,纷纷出列极力辩解,称其诬陷构陷,欲盖弥彰。但刘御史此番有备而来,呈上的证据链颇为完整,包括赵德安与北疆神秘商队的巨额资金往来凭证、别院附近村民听到异响并发现可疑人员的证词、甚至还有人在别院外围拾到的、带有明显北疆部族锻造特征的箭簇!这些证据,环环相扣,直指赵德安与北疆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 龙椅之上,永和帝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秋狝刺杀案的弩箭尚未查明,如今又出了内府库官员可能通敌之事!且证据似乎指向北疆!这触动了他最敏感的神经。他当庭震怒,下旨革去赵德安所有职务,锁拿下狱,交由三司会审,严查其通敌之罪!并即刻派禁军搜查其北郊别院! 这道旨意如同九天雷霆,轰然劈下。王崇焕站在文官首位,垂眸不语,面色看似古井无波,但那微微颤抖藏在袖中的手,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赵德安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人,若赵德安通敌之罪坐实,他难逃失察之责,甚至可能被对手趁机攻讦,伤及根本! 尾声 · 坚定不移 赵德安被革职下狱,北郊别院被禁军查封,朝堂之上风向骤变。王党一时间人人自危,气焰大挫,忙于应对皇帝滔天怒火与清洗,攻势暂缓。而司制司那边,因永和帝的暗中关注,加之沈青澜应对得当,措辞有力,那狼头标记的栽赃事件也被暂时压下,转入暗中严密调查,并未立即波及到沈青澜本人。 然而,萧景玄和沈青澜都心如明镜,这仅仅是狂风暴雨来临前的前奏。赵德安不过是个被推出来的马前卒,真正的幕后主使尚未浮出水面,而且其势力盘根错节,渗透之深,手段之狠,超乎想象。对方此次栽赃沈青澜失败,绝不会善罢甘休,只会更加疯狂。 靖王府内,萧景玄负手立于窗前,望着窗外萧瑟的秋景,目光比霜雪更冷。赵德安的落网,只是他撕开阴谋网络的第一步。他必须趁此机会,顺藤摸瓜,利用三司会审,撬开赵德安的嘴,找到指向更高层、更核心人物的证据。同时,他更要护好宫中的青澜,如同守护稀世珍宝,绝不能让之前的险情再次发生。他袖中的手缓缓握紧,青澜在宫中所受的每一分惊险,他都感同身受,并必将百倍奉还于那些幕后黑手! 宫中的沈青澜,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栽赃风波之后,心境反而在淬炼中变得更加沉静坚韧。她轻轻抚摸着萧景玄送来的、写着“信我”二字的纸条,那熟悉的笔迹仿佛带着他的温度与力量。她将纸条小心翼翼地贴身收藏,紧挨着那枚他赠予的防身簪子。她知道前路必然布满更加凶险的荆棘与陷阱,但她心中已无恐惧。因为在这条充满黑暗与倾轧的路上,她并非独行。 她望向窗外灰蒙蒙的、预示着冬日的天空,眼神清亮而坚定,如同寒夜中永不坠落的星辰。无论接下来要面对怎样的狂风骤雨,她都将与那个宫墙之外、与她命运紧密相连的男子一起,肝胆相照,并肩作战,直至拨云见日,沉冤得雪,携手开创那片他们心中所盼的海晏河清。他们的命运,早已在这血雨腥风、步步惊心的权谋斗争中,牢牢系在了一起,不可分割。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