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苏墨却放下了书卷,来到了陈易的房中。 “恩师,学生幸不辱命。” “什么?” 陈易正喝着早茶,闻言不禁喷了出去。 “全都背完了?一百零一篇?” “不错。” “好,那为师来考校一下,会试策论第三篇讲的是?” 陈易放下茶杯,饶有兴趣的考校道。 苏墨不假思索,当即朗声背诵道。 “……夫国之大者,在于民,民之安者,在于食,故治国之道,必先重农桑……” 话语中背得一字不差,甚至连语气中的停顿,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你……” 陈易震惊得站了起来,不敢置信地看着苏墨。 “八天……你只用了八天!好,好!那你且说说,你总结出了什么?” 苏墨沉吟片刻,精准地开口道。 “孙知府的文风质朴、务实,他极重实际,厌恶一切虚浮辞藻。” “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对仗,却逻辑严密直指核心。” “说得好!” 陈易抚掌大赞道。 “你已得其表,那里呢?” “里?” “你只看了他的文风,可知他这个人?” 陈易一一补充道。 “孙阳上任北源府四年,始终专注一事,那便是农桑。” “他改良粮种,推广新式农具,甚至亲自下到田间,指导农户抗旱防涝。” “他是典型的实干派官员。” 闻言,苏墨瞬间了然。 “恩师是说……” “没错。” 陈易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孙知府选士不仅是看文风,更是在看务实之心!他录取的士子,大多是能沉下心做事,真正关注民生疾苦的人。” 说到这里,他看着苏墨和陈尚泽道。 “你们二人年龄太小,阅历太浅,为师不强求你们对为官理想有何深究,但你们接下来的练笔,必须牢记一点。” “在你们的文章中,必须融入对农桑、对民生的关注!必须贴合孙知府的执政理念!这才是中榜的关键!” 等到陈尚泽也完成了背诵后,两人备考的重心便转向了实战练笔。 于是后院的房间内,气氛比之前更加凝重。 清晨两人不再背书,而是各写一篇制义。 上午,陈易拿着两人的文章,逐字逐句地点评。 “尚泽!你还是老毛病!仁者爱人为何只谈修身?为何不谈爱民?孙知府要看的是如何让百姓吃饱饭的仁!重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