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到了火枪研发室,李建业先递给夏华一支火枪:“当年万历年间,曾有鲁密国使团出使我大明,其中一人名叫朵思麻,代表鲁密国皇帝向万历皇帝赠送了几支鲁密国最新式的火铳,当时的我大明火器大师赵士祯先生在得知此事后立刻前去拜访了朵思麻并向他请教鲁密国火铳的构造及制作方法,后来,赵先生研发出了性能超过倭国铁炮的‘鲁密铳’,正是这款。” 夏华唔了一声。 李建业再递给夏华一支火枪:“这是我们在赵先生的鲁密铳的基础上改进成功的新火铳,正是总镇你要求的可大规模地装备我军的制式火铳。” “好枪!”夏华接过新火枪仔细地察看着,虽然他没有试射并且他也不太懂此时的火枪,但光看第一眼就让他忍不住发出称赞,因为此枪结构紧凑、线条优美而流畅、造型充满力感,一看便知性能肯定优异。 “带我去看看你们是怎么把它造出来的。”夏华兴致勃勃,武器再好,也得能量产才行,限量版的武器有啥用? 焦勖笑道:“总镇莫急,请随我们前往工区,我们边走边给你讲解。” 火绳枪的结构并不复杂,主要由枪管即铳管、铳托、铳机、搠杖即通条构成,在这其中,铳管是核心。 “制造火铳,铳管最重要,得用优质上等的精铁,能做出多少根合格的铳管,就能造出多少支精良的火铳,反之,铳管如果不合格,其它的部件再好也没用。”焦勖边走边道,“我们做铳管的铁都是从福建购入的,因为用别地的铁做铳管都不如闽铁。福建人冶铁多用木炭,别地人比如北方人冶铁多用煤炭,根据五行之说,煤属石,炭属木,用木炭炼出的铁才坚韧。” 夏华心知肚明焦勖用五行之说解释铁质问题是错的,毕竟他不懂现代化学知识。福建人冶铁用木炭,过程中基本上不会混入矿物杂质从而铁质上乘,别地人用煤炭冶铁,因为煤炭成分复杂,普遍含有硫和磷,所以让冶炼出的铁混入了硫和磷,铁质比较脆,不适合做铳管。 尽管焦勖等人理论出错,但结论正确,用木炭冶炼出的铁就算做成大炮也没有炸膛风险,铁质已达到低碳钢的水平,显示出中国古代并不落后于外国的冶金工艺。 在专门制作枪管的工区,夏华看到上百名工匠在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汗流浃背地手工作业着,一人一个独立的工作台,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就像课堂里的课桌,现场响着密集的金属打击声,犹如钢珠雨点落在铁皮地面上。 在这个没有车床等机械设备的年代,火枪的枪管只能用人力手工作业做出来,非常辛苦。 “一直以来有个说法,一根合格的铳管需要四十斤铁。”焦勖有点感慨,“这并无夸大,我们统计过,平均三十六斤粗铁才能冶炼出七八斤精铁,这七八斤精铁只能做出一根铳管。” 夏华心里有数,古代没有后世的反射炉炼钢工艺,古人想用粗铁冶炼出达到一定含碳量、杂质极少、接近钢材含碳量的精铁,需要多次脱碳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粗铁损耗率非常高, 有了精铁也不一定能做出铳管,因为废品率太高,手工制作铳管,品控难以保证,钻头钢质远不如后世的,没有冷却油,没有机械设备,铳管经常钻着钻着就钻歪了,歪了就报废不能用了,一个工匠一天只能钻一寸深,一个月才能做出一根铳管,十根铳管有三四根合格就算不错了,产量可想而知。 “我们中国工匠做铳管的办法普遍是先钻通三根短铳管,然后焊接成一根长铳管,这个办法虽便于钻膛操作,但难以保证精度,赵先生当年设计出一种新办法,是用一大一小两根铳管反向紧密套合成一根完整的铳管,更简易些。”李建业道,“倭人和西洋人普遍采用的办法是将一整块精铁在一根钢芯上直接锻打逐渐做成铳管, 对比我中国的三段焊接法和赵先生设计的两根铳管嵌套法,倭人和西洋人的办法既大大简化了铳管的工艺又保证了铳管的安全性,由于铳管是用一整块材料一体打制出来的,所以整体材质一样,不易发生炸膛事故,同时,铳管口径能做得很大,能让火铳装填更多的火药、使用更大的弹丸,威力就上去了, 不过,这样做出的铳管不会很长,最多三尺,使用两根铳管嵌套法可以把铳管做到五尺甚至七尺长,从而具有更远的有效射程。我们对这两种做法反复权衡利弊,最终还是选择了倭人和西洋人的打制法,此法虽让火铳的有效射程达不到最大,但配合优质火药,火铳便能在保证威力很大的前提下仍具有较远的有效射程,同时减轻了火铳的重量和使用者的负担。” 夏华点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别人家的东西确实比我们家的好,那我们就要坦然承认和虚心学习并引用。”历史上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步枪只有一点一至一点三米长,但威力大大地超过清军的枪管很长的鸟铳。 火枪的核心是枪管,枪管的关键是管内必须光洁平滑顺通,明朝的火枪工匠们一来因为工艺落后,二来因为待遇不好,所以很多人在这件事上“缺乏工匠精神”,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导致明军很多火枪的枪管内部坑坑洼洼,这样的火枪在射击后,未燃尽的火药残渣会留在坑洼里,不能再次装弹射击, 火枪手们必须先用通条洗干净枪管或等待枪管内药渣冷却,更要命的是,那些坑洼又会让枪管不易洗干净,坑洼处残留药渣和水,时间久了,枪管就会被锈蚀,再次开火极易炸膛。 “这些工匠一个月能做出多少根铳管?”夏华问道。 焦勖回答道:“我们现已有一百多名技术熟练、专做铳管的铁匠,过半来自浙江,近半来自福建和广东,都是精通制作铳管的老师傅,排除报废的,他们现在每月能做出二三百根合格的铳管,以后能增至每月四五百根,老师傅人数增多的话,这个产量也会跟着继续增加。”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每月能生产二三百支新火铳?”夏华有点激动,“产量还真不低。”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