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哥,你手上拿的这本是最新一版的《收获》吗?徐峰的新作是不是就在这上边?” “是啊,我正看着呢,别说,确实是不赖,就是她那个妹妹实在是太烦人了,越看越来气!” “那您待会看完能借我看看吗?我上车前刚好卖完了,实在是买不着了,只能随手拿了一本《十月》。” “行吧,等我看完就借你!不过说实话,还是徐峰写的文章好看,不仅有意思,讲点什么一眼就能看懂,哪像其它那些文章,叽里呱啦说一大堆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 《收获》本身就有着非常多的读者基础,而靠着之前作品的积累,目前徐峰的知名度也不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短短三天时间,《赎罪》这场风暴便席卷了整个华夏,无数人为沈书慧和林砚的遗憾而痛哭流涕。 其盛况比起之前的《山楂树之恋》,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当初的徐峰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根本没有多少人知道。 同时《山楂树之恋》虽然结局令人难受,但前边不少剧情还是挺甜蜜的。 反观《赎罪》,整本书基本全是刀子,为数不多的甜蜜剧情还是最令人讨厌的角色幻想出来的。 看完之后,就算是脾气再好的人,也会对沈书瑶感到厌恶生气,就算是再情绪寡淡的人,也会对这段充满遗憾的爱情而感到可惜。 反馈出来的情况就是社会上对于这本书的讨论力度越来越大,热度越来越高! 而各大报刊,也开始刊登与之有关的各类文章。 像《魔都日报》就专门刊登了一篇巴老亲笔的文章,在文章里,他毫不吝啬地对这部作品和徐峰给予了极高的称赞,并将其称为华夏文坛的“新兴之秀”。 其它报纸刊登的文章,也对这部作品也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其中夸奖的居多。 当然,有叫好的,自然也有叫衰的。 有所谓的文学评论家开始跳出来抨击《赎罪》只是一个矫揉造作的爱情故事,其本质毫无任何文学价值,只能供大众娱乐! 也有说他故事情节无聊,人物塑造过于单一。 甚至还有指责他价值观输出有问题的! 总之大家各尽其辞,只为吸引更多的关注…… 而同一时刻的《十月》编辑部,也没少一块讨论《赎罪》这部作品。 一些年轻编辑还是挺喜欢它的,毕竟这篇文章写得确实不错,而且核心思想也蛮有意义的。 但每当大家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杂志社里的那几个老家伙,就会跳起来阴阳怪气。 一会说什么这玩意矫揉造作,毫无价值,一会说着大众审美越来越差,如今竟然连这种文字居然都能得到这么多关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