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苏月棠接过图纸,看着上面歪歪扭扭却很清楚的线条,忍不住笑了:“韩公子连这个都想到了,真是细心。有这图纸,搭棚子也省事儿。” 韩澈摸了摸后脑勺,有点不好意思——这其实是现代菜市场摊位的布局,分开动线能减少混乱,他只是照搬过来而已。 “都是些小主意,能管用就行。” 他话锋一转,又回到正题,“对了,苏姑娘,你明天能不能先去村里看看那些有皮肤病的渔民,把轻重程度分分类?重的咱们优先看,轻的可以先给他们药材自己煮水洗,这样能快些。” “好,我今晚就去!” 苏月棠立刻应下,把药材清单叠好放进药箱,又拿起那叠粗布,“那我先回去准备,明天一早我把分类好的渔民名单给你。” 韩澈送她到门口,看着她提着药箱、抱着粗布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 他穿越到唐代这几个月,从一开始为了活下去搞渔盐,到现在能帮乡邻解决困难,好像慢慢找到了在这里的意义。 他想起现代时看到的“乡村振兴”报道,没想到自己在唐代也能做类似的事,只是规模小了点。 “哥,你在想啥呢?” 韩婉儿拉了拉他的袖子,“苏姐姐走了,咱们要不要现在就去县城看药材?” 韩澈回过神,揉了揉她的头发:“明天再去,今天先把义诊摊的木料找好。周明说他家有现成的竹竿,咱们去借几根,再找几张旧席子,棚子就能搭起来了。” 他刚要转身进屋,就看到巷口跑过来一个少年,是渔民陈三郎的儿子陈小石头,跑得满头大汗,嘴里喊着:“韩公子!不好了!我爹的手肿得跟馒头一样,疼得直哭,苏姑娘不在家,你快去看看吧!” 韩澈心里一紧——陈三郎是跟着他改良渔船的主力,昨天还在盐场帮忙挂鱼干,怎么突然病得这么重? 他来不及多想,对赵氏说:“娘,我去陈三郎家看看,你跟婉儿把木料的事先放放。”说完,跟着陈小石头就往村东头跑。 路上,陈小石头断断续续地说:“我爹昨天帮着搬盐袋,手蹭破了点皮,今天早上就肿了,还流脓……” 韩澈越听越担心,这症状像是感染了,要是在现代,得消毒甚至抗生素,可在唐代只有草药,苏月棠又不在,他只能先去看看情况,想办法应急。 跑到陈三郎家,院子里已经围了几个渔民,都满脸焦急。 韩澈挤进去,看到陈三郎坐在门槛上,右手肿得发亮,手腕都粗了一圈,伤口处还在渗黄色的脓水,他疼得额头全是汗,嘴里不停哼着。 韩澈蹲下来,小心地碰了碰陈三郎的手,他立刻疼得叫出声。 韩澈心里沉了沉——感染得很严重,要是不及时处理,可能会烂到骨头里。他抬头问周围的渔民:“谁家里有烈酒?或者烧过的针?” “我家有烈酒!” 旁边一个老渔民喊道,转身就往家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