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心里那股得意更浓了。 张宏明却低头继续喝粥。 秦淮如嘴角一抽,抬脚离开了四合院。 她没急着去坐公交。 先去了菜市场。 称了一斤猪肉,拎了一条活鱼。 又进百货店买了五斤瓜子、花生、奶糖之类的零食。 全是她平日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和票。 拎着大包小包,这才上了开往乡下的公共汽车。 颠簸了一个半小时,终于踏上了秦家村的土路。 秦淮如昂首挺胸,步伐稳健有力。 她秦淮如,如今风光回村! 那件大红衣服在一片灰蓝黑的人群中格外显眼。 没走几步,就有村民认出了她。 “哟,这不是老秦家的闺女吗?怎么突然回来了?” “回娘家呗!你看她手里提的,还有鱼还有肉……” “城里人就是阔气,回门礼都这么讲究。” “说不定她在城里天天吃这个呢!” 村里人眼红地看着秦淮如手中的鱼和肉,纷纷议论:“城里人日子就是过得滋润,我们可比不上。” 听到这些闲话,秦淮如嘴角微扬,腰杆挺得更直了。虽然在贾家总受婆婆气,但回到乡下,她依然是村里最风光的姑娘。 “老秦!你家闺女回来啦!” “还带着鱼和肉呢,快去迎迎!” “老秦,你闺女在城里出息了!” 几个热心的乡亲跑去给秦父报信。 秦家二老连忙迎出门。这个嫁到城里的女儿,在他们眼里就是全家的骄傲。 “爸,妈。”秦淮如看见父母,眼圈一下子红了。上次见面还是丈夫贾东旭去世的时候,两年时间,父母竟变得如此苍老。 “回来就回来,带这么多鱼肉干什么?” “就是,这么多我们也吃不完。” 老两口嘴上说着埋怨,声音却格外响亮,脸上满是骄傲。 “女儿平时不能在跟前尽孝,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秦淮如语气真挚。 邻居们纷纷议论: “淮如从小就很孝顺。” “是,真有出息。” “可惜是个女娃,不然老秦早就享福了。” “别站在外面了,快进来!”秦父大声招呼。 “爸妈,我还买了些零食,给乡亲们分一分吧。”秦淮如轻声说。 秦淮如解开布袋。 “你这丫头,怎么这么不会过日子,买这些零食干什么?”秦父摇头叹气。 “花了不少吧?”秦母问。 “不多,都是小钱。”秦淮如抿嘴一笑。 “老秦,淮如现在是城里人,城里还缺钱?” “就是,你们有福不知道享。” “淮如是咱们这儿最出息的女儿,还惦记家里,你们真是前世修来的福。” 邻居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好话。 “哎,我们天生就是劳碌命,哪会享福。”秦父抓了一把瓜子花生,笑着分给周围的人。 一群脏兮兮的孩子围了过来,秦母一个个发糖,孩子们欢天喜地,吵闹不停。 “淮如,你还是这么漂亮。” “真让人羡慕,嫁到城里过好日子。” 一个脸色憔悴、皮肤黝黑的妇人牵着三个孩子走过来。 “静霞,好多年没见了。” “这是你的孩子?”秦淮如笑着打量,心里泛起一阵波动。 当年一起长大的姐妹,因为嫁的地方不同,如今已是天差地别。 同样生了三个孩子,秦淮如觉得自己比静霞年轻十岁不止。 这个念头让她心底的优越感更加强烈——当年的选择果然没错。 “原本是四个,三月份老三生病,没救过来。”妇人声音颤抖,眼眶泛红。 “唉,真可怜。” “来,阿姨给你们糖吃。” 秦淮如轻叹一声,朝那三个孩子招手。 三个孩子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她,眼神中夹杂着羡慕、渴望和对城里人的敬畏。他们怯生生地站在那里,不敢靠近。 秦淮如起身抓了一把瓜子花生,又加了几颗奶糖,全都塞进妇人手里。 “谢谢,太谢谢了。”妇人连连道谢,带着孩子离开了。 看着她们的背影,秦淮如想起了棒梗。幸好自己嫁进了城里,否则儿子恐怕也会像这些孩子一样面黄肌瘦,哪会有现在的机灵劲儿。 东旭走后,我和你娘总担心你在城里吃苦。」秦父欣慰地说,「这次见到你,总算安心了。」 「我接了东旭的工作,每个月能挣三十多块。」秦淮如回答,「家里有婆婆照顾,日子还能过。」 「老天爷!秦淮如一个人竟然能挣三十多!」 「这钱顶得上三个壮劳力!」 「难怪城里人过得好,这钱来得太容易了!」 「还是城里好!」 周围的村民纷纷感叹。 「好,好。」秦父大声说,「等孩子们长大了,日子会更好。老婆子,快去做饭,别饿着淮如。鱼和肉都做上,别省着。」 秦母提着鱼肉走向灶台。 「今天淮如回来,各位长辈都来家里吃饭吧。」秦父一边给邻居们递旱烟一边说道。 老秦乐呵呵地分发食物。 「不用了不用了。」 「这些大鱼大肉,我们可吃不惯。」 「老秦,等淮如更有出息了,说不定还能接你去城里享福呢。」 乡亲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享什么福,只要孩子们过得好就行。」 「不过说实话,我家这个闺女从小就和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 秦父坐在小板凳上,满脸得意地夸耀。 大家围坐在他周围,时不时附和几句。 不一会儿,秦母开始上菜。 众人识趣地离开了。 秦父收起小板凳,招呼秦淮如一起吃饭。 「这次回来有什么事吗?」饭桌上,秦父问道。 「我们院里有个小伙子想找对象,我想带京如去看看。」 「如果成了,也算是给她找个好出路。」秦淮如说。 「哎呀,这可是大喜事!」秦父喜出望外。 吃完饭,秦父去了弟弟家。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