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还好来的都是精壮汉子,大家都有把子牛劲。 挑的挑、扛的扛,每人都得出力。她们三位女同志都各扛了一个大冬瓜。 牛车回转后,他们走在山林中负重前行,走走停停一个小时左右,终于来到了双驼岭下。 名字很形象,绵延的山脉上耸立着两座高矮不一的山峰,跟双峰骆驼的两个驼峰一模一样。 岭下背风向阳的低矮山丘上,能看到成片的小凸起。 春花嫂子指着那个方向说,“那边有低矮架子的地方,就是地窝子所在地。 跟咱们相邻的堰头村、红河村大队都会住在那一片,他们好像还没到。” 又走了十分钟左右,终于见到了地窝子的庐山真面目。 就是个地下两米,地上半米的草棚子。 她身前这个比较小,大概五平米不到,上面的人字顶,只剩下几根树枝架子,得重新铺上茅草才能住人。 里面不足五平米的空间,除了一条小过道,全是炕。 春花嫂子见她看得入神,出声打断:“这种小窝没用,前面三个大地窝才是我们的安置地。咱们快走两步,去食堂帮着归置东西。” 郭攸宁愣了一下,好奇地问:“这里还有食堂?是个很大的地窝子吗?” 春花点头,“前面聚满人的地方,有个五六十平的大窝,就是我们大队的食堂,灶台都有,装上锅就能做饭。挤一挤,够几十人站着吃饭。 这些都是当年建驮岭水库时留下来的,这水库是六个公社,近五十个大队,耗时三年才建成的。” 郭攸宁扭头望向群山间隐隐露出的一角,波光粼粼的水面,心中五味杂陈。 六十年代,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工肩扛手搬、凿石建堤,筑成如此庞大,能造福半个长宁县的水利工程,可敬可畏! 她收敛心神,跟着春花嫂子和黄桂花,朝山坡上走。 大队长正指挥大家,将粮食、蔬菜、锅盆桶……往一个大窝子里搬。 铁锹、锄头、土筐等工具,放进了隔壁一个略小的窝。 窝顶上有稀稀拉拉的茅草,但都已破烂不堪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