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六千斤。”张大牛吐出一个冰冷的数字,“六千斤红薯干和杂豆!听着是双份,可摊到咱们大队每个人头上,也就多添两斤口粮!顶啥用啊!” 希望瞬间破灭。 周凌沉默了。 如果上级有充足的粮食,这场波及全国的饥荒早就该结束了。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 “支书,现在不是慌的时候。咱们得算清楚,到底缺口有多大。正常年景,一个月的口粮标准是多少?” “壮劳力二十八斤,妇女老人孩子平均十五六斤,综合下来,按每人每月二十斤算,一个月就需要六万斤。” 张大牛对这笔账烂熟于心。 “现在不能按正常标准了。”周凌冷静地分析,“必须降到最低生存线。我看,最多只能按每人每月十二斤发,这样一个月需要三万六千斤。我们手上有三万斤,加上返销粮六千斤,就是三万六……刚好够一个月。但后面还有三个月,缺口就是十万八千斤!” “十万八千斤……”张大牛喃喃重复着这个天文数字,布满老茧的大手捂住脸,肩膀塌了下去,“就是把咱们大队全卖了,也凑不出这么多粮食啊……” “支书!”周凌提高音量,双手按在办公桌上,身体前倾,目光灼灼地看着张大牛,“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越是这种时候,咱们当干部的越不能先垮了!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多条腿走路,能弄到一点是一点!” 他掰着手指,一条条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立刻向全体社员公开真相,让大家有心理准备,并发动自救。能投亲靠友的,赶紧去;有门路买高价粮的,尽快行动。” “第二,您亲自带队,去周边公社甚至更远的地方探探路子,看能不能用大队的钱,高价采购一批粮食回来。 “第三,也是眼下最实际的——全力推广蘑菇种植!这东西不占地方,生长快,虽然不顶饿,但至少能补充营养,填填肚子,让我们在找粮食时多撑一段时间。” 张大牛听着周凌条理清晰、掷地有声的话,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恢复了一点神采。张大牛看着眼前这个沉稳的年轻人,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好!就按你说的办!我这就去敲钟……这个坏消息,总得由我来告诉大家。” 当集合钟凄厉地响起,社员们聚集在大队部门口时,还不知大难临头。杨大姐正和几个小媳妇兴高采烈地交流着种蘑菇的心得。 然而,当张大牛用嘶哑的声音宣布了粮食危机的消息后,所有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 杨大姐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一年前那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再次攥住了她的心脏。 她身边的小媳妇吓得脸色煞白,带着哭腔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