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清晨的酒店走廊,光线昏暗。 李军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形象,他一把抓住江辞的胳膊,力道大得惊人, 几乎是半拖半拽地将他扯进了自己的房间。 门被“砰”的一声带上。 房间的地上、床上、沙发上,到处都是摊开的古籍、拓本和散落的资料夹。 “楚歌合唱!” 李军完全没有寒暄,他指着桌上那份被红笔划得密密麻麻的剧本终章。 “虞姬舞剑,帐外不是死寂!是八千战死楚军的英魂在为她和唱!唱给他们的王听!” 他挥舞着手臂。 “这不是殉情,这是献祭!是一整个时代,最后的悲鸣!” 江辞的眼睛亮了。 格局。 这就是格局。 他原本只想通过“破阵舞”来制造极致的反差,割一波深度的“意难平”心碎值。 但李军提出的“英魂合唱”,直接将这场悲壮的独舞,从虞姬的“个体悲剧”,瞬间升华到了八千将士,一个王朝的“集体史诗”。 心碎值,这下稳了。 两个同样对艺术偏执到近乎疯狂的“疯子”,在这一刻,一拍即合。 他们完全无视了时间的流逝,也无视了房间里的狼藉。 两个人头对头,直接趴在了那堆散发着陈旧气味的故纸堆里,开始疯狂推演“英魂合唱”的所有细节。 “不行!不能用后世整理的楚辞!音律不对!”李军拿着放大镜,对着一张泛黄的拓本,激动地反驳。 “那个时期的楚声,应该是短促、悲凉,带着巫祝的调子,像招魂!” 江辞拿起另一份资料,指着其中一段。 “李老师,您看这里。军中战歌,求的是气势。我认为应该是合唱,低沉的,像从地底下传出来的闷雷,配合鼓点。” “鼓点声音要闷,要重!一记一记,像锤在人心上!” “对!还得有风声!道具组必须给我搞来最大功率的鼓风机,我要那种能把帐篷吹得猎猎作响的朔风!” 上午九点。 导演魏松提着两份打包好的广式早茶,出现在了李军的房门外。 他昨晚想了一夜,还是决定亲自来找老友“负荆请罪”,准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好好做一轮思想工作。 他敲了敲门,没人应。 他又按了按门铃,里面只有隐约的争论声。 魏松心里一沉。他试着转动了一下门把手,发现门居然没锁。 他推门而入。 然后,他看到了让他难忘的一幕。 房间里,他的总编剧和他的男主角,一个花白头发,一个青春年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