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216章 乌鸡哥带头冲锋,以血祭新法! 这大朝会才刚刚开始,便是一阵山呼海啸。 好像誓要把罗偃这块顽石拍碎,不拍碎决不罢休。 赵暨扫视了一眼满朝文武。 目光显得有些阴沉。 对这幕场景,他心中早有预料。 但看到这些宗室老人伙同魏韩两家一拥而上的样子,还是忍不住一阵怒气上涌! 真行啊! 你们可真行啊! 这一波,直接让无数个宗室老顽固显形。 这些人以前还碍于自己的威严,在各种事情上都显得低调唯唯诺诺。 却没想到这次,赵郢带头冲锋,这些人就都活过来了。 虽然心中火大。 但赵暨表面上却看不出任何异状,淡笑着,双手向下压了压。 沸腾的朝堂顿时安静了许多。 他们只是对罗偃和新法不满。 可不敢半分驳了赵暨的面子。 赵暨眼神平静地扫视了一眼众人,目光最后落在了罗偃身上:“罗相,他们说犯了重罪,你可认?” 罗偃微微上前一步。 虽然身材佝偻,连站都有点站不稳。 但气势上却没有丝毫没有落入下风。 他拱了拱手:“回陛下!老臣在新地,时时刻刻都按规矩办事,不知何错之有?” 赵暨点了点头,看向赵郢:“长平侯,罗相说他没错!” 赵郢怒声道:“罗相这是敢做不敢认么?本侯问你,此次阴山之战,最后关头吾儿舍命强留狄国骑兵,这才有了最后辉煌的战果。 但却有人下令让弓箭手抛射,导致无数我大黎的好儿郎命丧城墙之外! 是也不是!?” 罗偃冷笑一声:“原来长平侯把违抗军令的臭丘八称作大黎好儿郎?若大黎人人都是这般好儿郎,军纪何在,国法何在?” “笑话!” 赵郢双目怒睁:“何为军纪?何为国法?国法军纪便是让一介文臣,去指挥战场之事? 狄国军队溃散,正是我军乘胜追击的大好时间,守将李蒙却畏缩不前。 吾儿不忍战机消逝,机敏引诱敌军,辉煌战果在前,关键时刻李蒙却不知所踪。 本来一边倒的收割局面,罗相一个文臣却下令屠戮同胞。 国法军纪? 国法军纪便能容许将领畏缩不前? 国法军纪便能容许外行指指点点? 国法军纪便能容许庸臣草菅人命? 事后罗相更是降罪于功臣! 将诱敌之军尽数抓捕,大肆屠戮!” 他声色俱厉,字字铿锵。 仿佛正因黎国内部的混乱而痛心疾首。 他转过头,冲赵暨拱了拱手:“陛下!我大黎两万余战士英灵在天,若再留这奸臣在世,他们如何才能瞑目?以后的战士如何才能心服? 千百年来。 我大黎军队从未出过如此荒谬之事! 为何新法才刚刚实施,便出现了如此惊天丑闻? 老臣认为,先有祸国之律法,再有乱世之佞臣! 罗偃一介文臣,掌新法之乱权,便敢肆意插手军政,致使战士大批丧命。 若任由新法继续实施,又会造成何等惊天的祸端? 老臣认为。 罗偃当斩! 新法当废!” 他的声音恢弘无比,不停地在大殿上回响。 刚才就附和他的那些大臣,纷纷上前一步。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又是一阵山呼海啸,一口咬死新法就是乱世之源。 哪怕明眼人都能听出赵郢有些牵强附会,但朝堂上从来都不是讲理的地方。 为了利益。 哪怕黑的也要给伱说成白的。 罗偃也深知这点。 若是年轻的时候,他定要跟这些人辩上三百回合。 哪怕真被斩了,也应当如同战神一般慷慨赴死。 但现在…… 战意犹在。 却早已没有战斗的气力了。 赵暨神情悠然,并未有开腔的意思,这种情况只要下场,就肯定会被这些孤注一掷的老顽固抨击为昏君,管你以前君威再高都免不过去。 宗室利益将倒,魏韩即将分家。 这些亡命徒,可不会考虑什么后果。 不过…… 他不能下场。 有人却可以。 目光幽幽飘向嬴无忌。 “咳咳!” 嬴无忌轻轻咳了一声:“长平侯这般说话我有些听不懂了,我记得阴山之战,是我们大黎取得惊世之大捷对吧,怎么到长平侯口中,反而变成惊世之丑闻了?” 赵郢早就料到他会这么说话:“驸马爷不懂战场之事,听不明白也正常。时常有奸佞在旁鼓噪唇舌,难免会被蒙蔽双眼。” 他话刚说完。 就有另外一个赵氏老人跟进了一步:“我等都是军伍老人,痴长几岁,战场经验的确要高出驸马爷一些,还请驸马爷理智,莫要被奸佞骗去了同情。” 嬴无忌快被这俩人气笑了。 他跟朝的关系并不是秘密。 但这关系跟这件事有何关联? 这俩人直接拿这段关系封嘴,还一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真是好大的官威啊! “两位莫要误会,我并非替谁说话,而是有些好奇。” 他淡淡一笑:“两位都是战场上的老人,晚辈无比佩服。对于战场的了解,晚辈的确不如两位高。忽然提起来,还真想好好了解一下咱们大黎的战场往事。 这次阴山之战我印象中好像是战损两万五,歼灭敌军七万多。 按照两万的说法,咱们战损的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死于丞相之手。 咱们也不多算,就按八成吧! 也就是说,我们战损五千,却消灭了十几倍的狄国骑兵。 这种战损比。 放到咱们大黎的战役中是什么水平? 我还真的挺好奇的!” “这……” 赵氏众人不由对视了一眼。 十余倍的战损比。 不管放到什么时间都是惊世大胜。 这嬴无忌居然能抓住这个说法做文章。 赵郢目光稍显阴沉,嬴无忌可是绛城出了名的滚刀肉,而且声望极高,也从未在大事上犯过错误,用资历强压他肯定不行,也不可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便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自然算了不得的大胜,不过再大的胜利,也改变不了罗相乱下军令残害忠良的事实。” “哦?这就有意思了!” 嬴无忌忍不住笑道:“咱们大黎男儿,在外要抵挡凶残的狄国骑兵,在内还要提防指指点点的文臣,主将还是一个畏缩不前的懦夫。 顶着这么多压力,他们还能打出十几比一的战损比,面对的还是最为凶悍的狄国骑兵,我们大黎军队可真不容易啊! 经常有人说赵氏宗室子弟兵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卒伍。 一开始我还不知道是什么概念,只以为是以一敌二的好手。 如今看来。 还是浅薄了!” 这嘲讽意味。 不可为不重。 赵郢面部肌肉一阵扭曲,他就算脸皮再厚,也不敢把这功揽在军伍素质上。 他皮笑肉不笑:“看来驸马爷是真的不懂,骑兵最不适合的就是攻城战,有了如此大的战略纰漏,损失大点也正常。” “城?阴山有城?” 嬴无忌一副很惊讶样子,转身看向赵宁:“太子殿下!您不是说北地一片平坦,未有半分地势城池可依么?哪里来的城池?” 赵宁淡淡一笑:“驸马有所不知,这座阴山要塞,乃是我大黎费几个月的时间建造起来的。” “这样……” 嬴无忌眼中异彩连连:“这要塞是何奇人督造,短短几个月建造出的城墙,居然能抵挡住这么多狄国骑兵?” 赵宁淡笑道:“新地建设由罗相全权负责,督造城墙的自然是罗相!” 赵郢:“……” 众人:“……” 嬴无忌恍然大悟:“原来阴山能取此惊天大捷,都是罗相的功劳。” 赵郢脸色阴沉得吓人。 现在他脑海里只有一句话:阴阳人烂屁股! 如果跟嬴无忌硬扯,只能在他的节奏中愈陷愈深。 再说。 这次根本不是来讲理的。 赵郢目光直接略过了嬴无忌,转身看向赵暨:“阴山要塞的确是我大黎军民创造的神迹,但阴山大捷的结果,也无法改变罗偃刚愎自用草菅人命的事实! 为大黎开疆拓土,抵御外敌,是吾等军人的职责。 为了大黎。 为了陛下! 吾等可悍不畏死,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 但我们不接受时时刻刻有人在背后准备着捅刀子。 还请罗相极其拥趸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如今朝堂之上,有不少都是军伍中九死一生下来的老将。 我就想当着大家,当着陛下的面问罗相一句。 若此次阴山战役,罗相没有胡乱指挥,这三万诱敌的勇士,能回来多少!” 话音刚落。 几个赵氏老将齐齐上前一步:“老臣同问!” 这个才是他们要抓住的点。 这也是罗偃所有行为的死结。 只要那次不是覆盖抛射,这三万将士肯定不会阵亡这么多。 如果这点罗偃都敢否认,赵暨都敢认同的话,那可真就犯了众怒了。 罗偃转过身,嘴角噙着冰冷的笑意,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了另外一个问题:“那本相也想问长平侯一句,如果赵贲没有违抗军令,擅自出城诱敌,这三万将士又会阵亡多少?” 赵郢怒声道:“战机稍纵即逝,又岂能放虎归山?” 罗偃喉咙里发出苍老沙哑的笑声:“方才长平侯都说了,我们黎国之所以取得大捷,是仗着守城之利,如今却要主动放弃优势,难道兵法里面没有穷寇莫追的道理么? 今日赵贲贪功冒进,敢于违抗军令,本相不罚。 明日建造城墙的士兵与民夫,就同样敢违抗政令,偷工减料。 这次建造阴山要塞的兵民人人守规矩,这才抵挡了成倍的狄国骑兵与攻城大妖。 若是开了口子。 下次我们大黎损失的,可不止三万将士了!” 道理众人都懂。 但众人没打算讲道理。 赵郢仰天大笑:“这么说,罗相这是承认故意坑杀三万将士了!?” 罗偃直起了佝偻的腰,枯槁灰败的脸颊充满着肃杀之意:“莫说这三万作乱士兵,就算是长平侯违抗军令,陷整个大黎于危难之中,本相也敢力斩你于大军之前!” “哈哈哈!” 赵郢狂笑不已:“恐怕罗相一心为国是假,强立淫威才是真吧!” 他转过头看向赵暨,声音愈发洪亮:“陛下!老臣还要弹劾罗偃执掌新法,乱杀自家将士不说。还一手操纵新地吏治,任人唯亲,排除异己,此罪当诛!” 终于说到重点了。 众人纷纷跟进。 “臣附议!” “罗相已经将新地当做自家后园,歹心莫测,还请陛下务必惩治奸佞!” “新法乃是祸乱之源,极易滋生佞臣!今日有罗偃,明日更有何人?” “还请陛下废除新法,恢复祖制!” “请陛下废除新法!” “杀佞臣,废新法!” 不仅赵氏族人。 所有在新地发展的小家族也都吼得声嘶力竭。 杀罗偃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 但杀罗偃的本质是为了废除新法。 如果新法不废,罗偃就算死了也没用。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尽皆怒意盈满。 仿佛声讨的真是千古佞臣。 罗偃虽然早已萌生死志,也早就预料到今天会是这般情况,但见这些人吃不到肥肉就掀桌子的丑恶嘴脸,还是忍不住觉得有些悲凉。 讲理没用。 他刚才试过了。 利益在前,图穷匕见。 刀剑好用的时候,没人需要讲理。 这些人正是算准了这一点,所以才敢胡搅蛮缠。 他们就是想让赵暨看到他们的决心。 如今群臣沸腾。 哪怕是赵暨这个黎王,说话之前也必须掂量掂量。 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 赵暨看这些人的表现,眉头已经拧成了一团,心中的火蹭蹭朝上冒:“嬴无忌!” 嬴无忌上前一步:“儿臣在!” 赵暨又怒声道:“赵宁!” 赵宁也上前一步,跟嬴无忌并肩站着:“儿臣在!” 赵暨声音浩如雷鸣:“参与制定新法的法家学子何在!” 门外立刻响起了一阵阵的脚步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