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入神-《不死宫》
第(2/3)页
自然而然有了一种深入浅出的术数。
不过当你没达到很高的境界的时候有时候你时间会断不准,而且你境界很低的时候达不到随感而应。
由于不能和自然融合可不以做到擅易者不占的境界,不能趋吉避凶。与入神之人差远了。
京城曾经有一位道士,似乎也到达了入神境界。
每天在街上喝酒,喝醉之后,经常告诉别人:“今天某人会来。”
最后都会如其所言。此后,他说其他事情也都能屡屡言中。
有人问他:“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他答道:“无心罢了。”
可是,人们不懂,便又问:“没有心,怎么能学呢?”他说:“刚刚要使人学无心。就已经有心了。”
因为这个不知名的野道士,一度让一些修士认为通过术数达到随感而应的境界便能成为入神之人!
上玄大陆也有术数,速度没有这种快,而且所用之人不能和自然融合,没有入神的左右逢源和信手拈来。
当然可以在一般情况下趋利避害,相比入神自带的加成,远不及。而且术数一般人不会觉得无从下手,而入神境界的随感而应一般人自然望而止步,会觉得不知道怎么去断。
于是就衍生出了一派,专修术数,企图达到随感而应的境界。他们认为,只要达到随感而应的境界,便能一步升天,达到入神!
天人合一!
一跃成为一品境界,可谓鲤鱼跃龙门!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不去思维,不去造做任何事情,让内心寂静不动,这样你就能感知到天下万物势能变化的规律了。
这个无心之感,随感而应的前提。“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 人心与天心相融洽契合的时候,事情从因推果,从果知因,就都是很简单的了。
但是,这种“虚明”的境界,不能是空洞的,它必须有所承载。某卷古书中讲得最清楚:“ 入神之人,谓今五行之外复有先天五行,其说皆有条理,而入神用之,可以逆知来事,其言屡验。”
这个能随时“应机”的功夫根底,是伴随其“虚明”之心境,才得以在不动声色之中,令人惊心动魄的!
李怀祯认为世界存在秩序谨严与安乐闲适的张力,这种张力表现为呈现出的特征就是秩序谨严,而对于主观世界,则注重个体生命境界的安乐闲适。
此外,从大量书籍来看,存在整体主义的形式与个体主义的内容间的张力,形式上有秩序严整的“四分体”与闭环的“首尾体”,主题上则以表现安乐闲适的情怀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入神!
变化万端,事物产生新的状况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疏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正。
李怀祯头绪极多而纷乱感慨,方法、头绪、形态等极多而纷繁让他感到困惑 。不过他仍是对随感而应最为感兴趣。
“按入神的诠释来看,入神指专注眼前有着浓厚兴趣的事,看得出神,想的出神,良久方才醒来!”
“入神之人估计根本不知道自己早已经入神了呢!”
李怀祯暗自好笑。
“没准周围某个不知名小人物就是入神大佬!”
“我可能眼睛放亮点,抓紧抱大腿!”
不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