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90年代初,圆环工程的规划和资金就已经敲定,即便是总研发师王学意本人,也无力在这个节骨眼上叫停项目。 这让王学意颇为头疼——国内的相关研发虽在进行,但这不是圆环工程的核心部分,没有专项资金支持。 然而,在听取了许宁关于大飞机发展策略的见解后,王学意灵感乍现。 他记得梁工程师曾提到过,去年底许宁负责改进了运8J和运8F400两款飞机的防冰除冰系统。 这个话题看似与当前讨论无关,但在许宁看来,王学意的意图一目了然。 既然要两条腿走路,就意味着必须同时推进一个完全自主研发的型号。 直接为圆环工程配套研究会显得重复劳动,即便有相关部门的支持,也难以争取到更多预算。 但若以降低伊尔76平台预警机成本过高、无法大量国产化为理由,提出基于现有技术开发一款经济实惠的中型预警机,这无疑是一个更易被接受的理由。 对于当时追求高性价比的军队来说,这样的提议极具吸引力。 “确实,老运8平台的防冰研发存在缺陷,低温高湿环境下容易结冰,开襟翼时可能导致气流干扰,造成飞行事故。” 许宁用双手比划着解释,虽然几位电子工程师对航空原理不甚了解,但他们明白,改进后的运8安全性大大提高。 王学意接着问道:“你能否评估一下,如果在运8平台上加装雷达模块,它还能保持多少航向稳定性的余量?” 王学意实际上是在问,运8能承受多大的外形改动而不影响飞行性能。 但这个问题在航空界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于是,许宁直截了当地问: “您是想在运8基础上改造成预警机吗?” 王学意肯定地点了点头:“我们国家能自己生产的大型飞机只有运8、轰6和水轰5。 轰6的内部空间有限,不适合布置设备和人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