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仅《秦律十八种》就包含近200条细则,普通百姓难以理解。 更有甚者,连执行律法的一些官吏都搞不明白要用哪种条文审判案件。” “那先生以为该如何改进呢?”扶苏露出好奇求学的目光。 “第一步,就是整合多种多样、浩如烟海的秦律,进行精简,调和法律条文互相之间的矛盾,补上漏洞。 重新整合成一部统一的系统性的大律典——《大秦律》。 只需一部,便包罗万象。 让每一个需要判案、治理一方的官员 好好学习《大秦律》,有问题了,就可以翻开来寻找答案。 并将这一部律法公布出去,普及给百姓知道。” 众人皆听得骇然,就连扶苏也暗暗心惊。 这一听,就是个超级大工程。 律法涉及到方方面面,要统合成一本系统性的总律典,谈何容易? 就连易小川也惊了,他只是个穿越者,要他搞搞小发明还行。 整合大律典? 得了吧。 后世的律法他一本都没搞明白呢。 自古以来,修订律法,都是一个考验大智慧的超级大活。 非无上智者,外加智囊团队,不可为之。 他易小川就没见过哪个穿越者,敢以一己之力,整合律法的。 “应当定期公布律令条文,让‘乡三老’都来学习《大秦律》。 三老都是各乡最德高望重的人,让他们来传达帝国的意志。 把律法普及给百姓知晓,教化各乡百姓。” “条文繁杂的弊端初步解决了,至于标准模糊嘛…… 如《法律答问》中规定“罪疑从重”,此等模糊条款常被官吏利用以扩大刑罚。 律法解释权完全掌握在官吏手里,说判什么,就判什么。 就算是懂法的百姓,都无法反驳。 这很不好,要补上漏洞,条文清晰,压缩官吏对律法的解释权力,避免他们滥用律法,坑害百姓。” “其三:赋役苛重,耗竭民力。” “如法律规定成年男子每年需服徭役1个月,但实际上经常超期。 戍边、修长城、建陵墓,总有无数的大工程等着黔首们。 导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 “全国约2000万人口中,每年征发的徭役约 300万人以上,占全国人口的 15%左右。 修建骊山陵墓役使 70多万人。 修长城40万(另一种说法认为修筑长城征发了近百万劳动力,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还有观点认为巅峰时期征发了78万人) 修驰道/直道体系工程征发80万人。 南征百越征发了约50万士卒。 在北方边境驻扎了大量军队以防御匈奴。 仅蒙恬北击匈奴,率领的军队就有30万人。 如此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征发民夫士卒,耗竭民力。 不仅让许多民夫因为高强度劳动、环境恶劣,非自然死亡。 还让许多人长时间脱离正常的生产生活,导致有地无人耕种,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破坏农耕经济基础。 还导致了婚育时间延缓,人口比例失调。”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