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缘起无常-《一人之下的儒修》
            
            
            
                
    第(2/3)页
    行蕴,就是意图,包括决心,动机,冲动,习惯,倾向,潜意识等集合体,表意识的决定做什么,潜意识的想做什么,都属于“行蕴”。
    明知道熬夜不好,偏偏忍不住刷一夜的手机,这就是被“行蕴”所困扰。
    识蕴,是认知的集合,识,就是儒家的“知”,“好好色,恶恶臭”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好色,恶臭。
    色,受,想,行,识,共同构成了“我”这个独尊的主体。
    比如“耳识”听到有人卖苹果,首先要认“识”那是苹果,而不是别的东西。
    苹果真实存在,是物质,是“色”,继而有了“受”,看到苹果的瞬间,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苹果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再然后就有了“想”,“眼识”到苹果是红彤彤的,就想到应该是甜的,“眼识”到苹果是绿的,就想到应该是酸的,在脑子里形成第一印象。
    之后就有了意图,甜的就想买一个常常,酸的就不打算吃了。
    如果吃了苹果,那就通过“舌识”对苹果有了正确的“识”,知道它是甜的。
    (扯远了)
    ……
    冯耀既然能陪吴曼参佛,那自然不会只是形式上的,而是真正的诚心去参佛,诚于佛。
    因而他对佛的理解,也真正的参出了自己的领悟,若非如此,也没能力推吴曼关键的一把。
    等冯耀将这一年的经历都说完后,才感叹道:“参佛后才发现,其中的深奥之处,不脱于道,五蕴皆空,光是一个“空”字,就能讲上一天一夜不止。”
    傅源好奇道:“那何为“空”?”
    冯耀道:“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缘起无常,就好像一行禅师曾经拿着一张纸,说这张纸里,有一朵云。
    没有云化作雨水,树木就无法生长,没有树木,哪来的纸浆造纸?这便是缘起,众多条件聚合而生。
    而这张纸里,还包含了阳光,大地,伐木工的劳作,造纸的工具……等等众多“非纸”的东西,这叫无常,因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
    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世间的一切“色蕴”,都离不开缘起跟无常,而正是缘起无常,才有了我们生活的“色蕴”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傅源心头涌出一股明悟:“这就是佛家的因果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