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反而,耗损了大明太多的元气。 常年征战,军费军粮,就得从百姓身上摊派。 说的是永乐王朝,好听,可骨子里呢,只是表面上的繁华。 老百姓的赋税非常不满,每年因为拿不出钱来救灾,要死多少人。 “皇叔,你是威服的想法,但朕以为,如能教化蒙人。” “教化?” “今天酒宴,不提国事。刚才皇叔说,要将部下留给朝廷,朕看不必。皇叔仍可回到大同去,皇叔的亲眷也可带去,鞑靼不可不防,但不可大防。” 朱棣没听懂,打了那么多年仗,死了那么多人,现在皇帝说要教化,几个意思呢。 又说不可不防,不可大防,他彻底懵了。 “皇上是什么意思?” “朕已下令,大明与鞑靼、瓦剌通商,朕还要下令,允许他们和大明通婚,将三方面文化化入我大明之内。” 势不两立,怎么能这样做呢,又要提防,又要建立互通关系,这不是很矛盾么。 “皇叔,来,喝酒。” 与蒙人建立关系,朱棣是打心眼里抵触的。 可他现在只是王爷,哪里能质疑皇帝的国策呢。 他原以为,朱允熥是个明君,可现在这策略令他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对。 换做是他来做皇帝,必定派重兵对付这两股部落。 而后的酒宴,都只是家常话了,是一些拜年话,朱棣心里如翻江倒海一般。 酒宴结束后,朱允熥让人护送他去了昔日的燕王府。 那是他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赐给他的宅子。 父子三人一进后院,两个儿子就想跑了。 “爹,朱允熥是个小人,他不过是想暂时笼络住您,为的就是您手下的兵马和将领。” “可是,皇帝拒绝了为父的请求,还让张玉等人跟随我们回到大同去。” “那不过是他的客气话,他希望您主动上交兵权,甚至希望您留在应天,就像他软禁宁王一样。爹,儿敢说,他肯定不会放您和兵马离开应天,绝对不会!” 朱高煦掷地有声,仿佛完全看透了朱允熥一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