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战斗篇 1-《枯荣界》
第(1/3)页
写在前面
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区乘汽车沿着七台河至宝清公路东行70公里,就到达了茄子河区宏伟镇境内。这里山峦叠嶂,风光秀美。在翘楚迭出的群山之中,兰棒山尤被人们所瞩目。它不仅以挺拔秀丽、巍然多姿而驰名,更重要的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曾闪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全体官兵的战斗身影,曾留洒下抗联烈士的血迹……
兰棒山一带,在日伪统治时期是东北联军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是伪满洲国“治安肃区”的重点区。在这一带,东北抗联五军三师(抗联二路军总部的警卫师)、三军四师、四军、七军和九军经常出没,抗击日寇。抗联二路军总指挥部曾设在现在的宏伟镇京石泉村半山腰上,其遗址至今仍然依稀可见。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周保中、赵尚志曾在这里领导和指挥过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有效地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主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在当时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我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李文彬、李海峰等许多抗日将士前赴后继、血洒疆场,长眠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用生命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教育和激励着人们前进!
随着时光的推移,当年的密营已无大树,营区垦成大片良田,但人们无法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忘不了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战争场面……
为了寻觅烈士的遗骨和战迹地,以苏将校同志为主发起的自费寻祭小组,怀着对死难烈士的深深爱戴和敬仰,怀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历经十余载,历尽千辛万苦,踏察山岭、搜寻实物、整理资料,劳其身形而无悔,苦其心智而不缀,用实际行动慰藉英灵,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一页。
编撰此书,就是要让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牢记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以及为寻觅烈士遗迹而忘我付出的仁人志士,学习他们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深刻认识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激发出更大的爱国热情,把爱国主义精神溶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各自工作、学习的岗位上,为建设七台河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
深山密营
兰棒山,又称蓝棒山、蓝蟒山,海拔694.2米。这里森林茂密,山峦挺秀,山顶与山腰云雾缭绕;山形宛如上尖下圆的棒锤,远观呈蓝色。密林中生有野人参(俗称棒槌),虎、熊、鹿、豹等动物。传说,常有十几米长的蓝色大蟒蛇守护着成仙的棒槌,故而得其美名。
兰棒山下,大泥鳅河、小泥鳅河和挠力河蜿蜒曲折,缠峡绕谷,自兰棒山向南流淌,与兰棒山北坡水系宝石河共同汇人乌苏里江。这一带历来人烟稀少。
在兰棒山南20华里处的挠力河、大泥鳅河的交汇处有一猎户,户主李玉成,绰号李炮,一家四口,住在地窨子式的草房里,靠打猎为生。
1937年秋天,李炮家来了几个抗联战士,带队的是抗联五军三师师部副官张云晋。
原来,1937年3月14日吉东党组织在依兰四道河子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吉东省委。1937年9月29日,周保中在依兰县四道河子主持召开吉东省委常委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筹备委员会,组成总指挥部,周保中任总指挥,10月10日发表了公告。后来赵尚志任二路军副总指挥。抗联二路军由四、五、七、八、十军和姚振山的东北义勇军,王荫武的救国军组成。
张云晋正是受周保中的指派,带领几个战士前来开辟兰棒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他们经北沟庞把头的指引,找到了李炮。他们住在李炮家里,开始曾几次征询李炮的意见,李炮含糊其词地说:“你看中了就是好地方!”张副官一听,知道李炮不太高兴,就反复向他宣传抗日救国大义,并对李炮十分尊重,替他烧饭干活。经过一个星期的功夫,李炮有点感动了。李炮心里暗想:世界上还有认识真货的人,我这辈子也算没白活!从此以后,他对张副官等人的态度比以前更加亲密了。
张副官看出李炮的态度已经改变了,就主动征求他的意见,说:“你看,我们白费一星期的功夫,如果你不指点,我们还得瞎跑!”
李炮问:“你们信得过我吗?”
张副官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哪来的话呀,我们是一家人!”
李炮爽快地说:“那好!我早就想好了,就选在我这西沟里!”然后他又说:“你们也看到了,这个西沟的沟口不显眼,从这条河上来的敌人,容易被河引向西南去;若是从兰棒山下来,就被那条大岗引向东北去,这是最好的秘营点。这里的地形很复杂,不熟悉的人,进去也找不到头……”
李炮对这一带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张副官等人十分佩服。第二天一早,李炮又带他们到西沟看了一天,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密营点。
这年秋冬之际,二路军总部的警卫旅(后改为五军三师)到达这里。按照李炮的建议,把二路军后方机构和五军三师密营分别设在他家西沟、兰棒山以南地形十分复杂的几处山口和山腰,建起了密营,并修筑了防御工事。
11月20日,周保中到达兰棒山。当他登上山南面半山腰,站在密营前,向远处观望一阵后,立刻觉得这里是总部最好的所在地。在这个高高的山腰上,有一片平坦的山梁,站在这儿,视野极为开阔:向东北望,可看见与此山一脉相通的兰棒山、大尖山,直接监视宝清方面的敌人;向西南望,可直接观察十几里以外的勃宝公路;在山梁背后,有突起的环形山,设有严密的防御系统;在密营前面,山下有一公里开阔地,越过前面两座山,也设有防御设施,做为密营的支撑点。这里易守难攻,进退方便,无论从作战、隐蔽以及军事地形学角度看,令人叹为观止。周保中连连夸奖李炮有眼力。
整个密营营区三千三百五十平方米,共建营房十九栋,营房均为半地下式结构,墙壁都是木刻,每栋相距十米,整齐排列。
就是在这里,吉东省委和二路军总部召开过多次重要的军事会议,指挥着松花江右岸和乌苏里江左岸之间的广大地区的军民进行抗日斗争。
就是在这里,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创办了我市第一张红色报纸(东北红星壁报》;总指挥周保中和王一知、参谋张玺山和吴玉清结为战场夫妻,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半个世纪岁月的沧桑抹不去战争的刻痕,木头虽然已经腐朽,但密营的轮廓依稀可见……
--------------------------------
艰苦的斗争生活
1938年,我东北抗联开始了三年最难苦的游击战争。
日寇加强了对抗联的围剿。增加兵力六、七十万人,进行“大讨伐”,步步难退,实行大包围圈套小包围圈,来回拉网、搜捕和围攻,派特务混进来搞瓦解、破坏和暗杀;天上配有数十架飞机轮番侦察、扫射和轰炸;以步兵和骑兵交替搜索追踪,企图将我抗联一网打尽。同时,为隔断我抗日军民,实行一整套法西斯统治,强迫群众归屯并户,修集团部落(围子),搞保甲制,实行十家连坐,一家犯法,十家被杀。用深沟堡垒,坚壁清野,推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我抗日联军外有强敌压境,内无外援,处境十分艰难。
在同日寇极端艰苦地进行周旋的情况下,抗日联军还要同残酷的自然条件进行斗争。特别是冬季一到,大雪封山,山风飘着清雪,吹打在脸上,使人感到连喘气都困难。外面温度零下四十多度,密营中的“木刻椤”里温度也在零下四十多度。为不暴露目标,被敌人发现,战士们不能生火,只能相互用身体取暖,每天早晨起来,靠近鼻孔的帽檐上和靠近下额的衣襟上,都结了厚厚的一层霜,战士们冻得指断肤裂,冻伤冻死人数剧增。一位团政委的小孩由于连饿带冻,哭叫不止,这位团政委硬是狠心地把小孩放在水中活活浸死。
当时,在抗联队伍里流行一首《四季游击歌》,歌中唱道:
“.....
风刺骨,
雪打面,
手足冻开绽,
爱国男儿不怕死,
哪怕艰难。
....”
饥饿,犹如一条毒蛇纠缠不休。日寇的封锁,群众进不了山,抗联出不了山,粮食奇缺。尤其是冬季,齐腰深的大雪,把秋天落地的果实尽数覆盖,战士们只能靠吃积存的一点干菜和扒一些可吃的树皮度命。干菜吃没了,树皮扒没了,最后,战士们就吃身上带皮革的物品,战士们忍着剧烈的心痛,把与自己征战多年心爱的战马杀了吃掉,使得抗联无一支骑兵队伍,都变成了步兵。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