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对可控核聚变,并不陌生,甚至知之甚详。 虽然在国际兴起搞托卡马克装置,国内也跟着顺势而起,加重在这个版块的研究。但是,其实,国内在更早之前,其实也有搞过仿星器装置。 国内的聚变研究,其实早开始于1950年代,几乎与国际上的进展同步。从1950年代初期开始,爱对面,欧盟、苏联等国就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希望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受控的聚变反应,所以这些研究都处于保密状态。但是他们很快认识到这个目标的困难程度,因而开始公布一些研究成果。 借此接触上,国内聚变领域的积累,也在此打下基础,到196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建造仿星器装置“凌云”。 只是,这种类型的装置磁场结构非常复杂,当时受计算能力的限制,无法用数字计算来设计,采用电阻网络来模拟磁场位形,设计磁体。 到1970年代初,磁体已制造成功,因为该14室已迁往三线,故直接发往四川乐山,在那里进行安装。 这一装置安装成功后,曾用电子枪在真空室内发射电子束,用荧光屏接收以研究电子轨道和磁场结构。 ····再加上当时特殊时期,最终凌云功败垂成,折戟沉沙。 结果表明,由于加工和安装的精度要求高,实际得到的杂散磁场过大。这一装置后来虽然停止调试,但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对这种装置取得的认识和当时国外是一致的 但是现在,吴桐重启仿星器装置的路子,无疑再度肯定了,仿星器装置,是对目前世界上最有可能实现可控清洁的核聚变能装置之一的这一说法的更大肯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