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杨一木越想越兴奋。 只要运作得当,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将省内一些经营困难的玻璃厂都纳入麾下。当然,当然,前提是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订单跟上去。 “松哥、刘科长,我有一个想法……”杨一木笑着道。 在前世,高波就是靠着偶然拿到的一笔圣诞玻璃球订单,逐步走上了出口贸易的道路。 当年,他通过代工模式,不仅将产品远销欧美,赚得第一桶金,成为亿万富翁,更带动富平整个玻璃及附属产业链升级,使富平最终成为闻名全国的玻璃工艺之乡,带动了一大批人就业,也让一部分人发家致富。 如今,杨一木打算将这个成功模式升级成2.0版本。还是打着港商的旗号,拜访各地玻璃,商谈联营代工事宜,将蓝标逐步打造成超级大企业。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源头还在于订单要跟上。 至于以港商身份做出口贸易,反正要不了多少本钱,亏钱的可能性也不大。 此时的香港仍是内地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中国尚未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地位未获国际认可。而香港早在1948年就加入了关税协定,通过香港公司出口欧美,不仅可以规避惩罚性的关税,而且通过港企的身份出口,优势地位是内地无法比拟的,所以没有比在香港做外贸更有优势的了。 从这一方面来说,这也是香港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听完杨一木的宏伟计划,在场几人都目瞪口呆。心想杨一木这小子太能忽悠了,不做骗子实在可惜,但又佩服地不行,代工多方便啊,挖国营厂墙角,那些铁饭碗工人可不好对付哦。 当然也可以投钱搞合作,但说不定就变成了甩也甩不掉的包袱,傻子才会干这事。 在汶河乡政府的积极协调下,加上方老头在富平玻璃厂多年的威望,杨一木一行与富平玻璃厂的谈判异常顺利。 第二天下午,双方仅用半天时间就敲定了所有合作细节。 婉拒了富平玻璃厂的盛情招待,杨一木让方老头和刁青松连夜乘船返回。 自己跟富平玻璃厂借了辆面包车,买了些礼品,和刘修远直奔平桥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