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我这个人在燕京人生地不熟的,所以只能麻烦文辉哥了!” 秦文辉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道:“行,那我就帮伱找人问问。” 程旭远笑了笑,不再吭声。 实际上,他有一点没有说假话,那就是想把全国粮票寄回老家。 今年以来,程旭远一直坚持每个月给家里寄过去五十块钱。 不是不能寄更多,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票据,就算寄了再多的钱,有时候也花不出去。 更何况,寄的钱太多,有时候反而会让家里担心。 这一次拿到侨汇券,程旭远就准备让秦文辉帮忙换一些全国粮票,最起码在老家能用。 林更生的这次到来,给程旭远的名声在外,再次强有力地助推了一把。 毕竟,凭借着一本历史类的书,让本来苦苦支撑的报纸销量直接猛增了五倍,而且还是在香江,这让人听着,都觉得是传奇故事。 可是,程旭远做到了! 《明朝那些事儿》做到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年明月这个笔名,可谓是声名大噪。 很多人这才知道,写《当幸福来敲门》的程旭远,写《渴望》的程旭远,还有这么一个笔名。 《燕京文艺》编辑部。 作为程旭远第一篇发表的地方,对程旭远的关注,自然也是最多的。 所以程旭远这件事情,很快就被人绘声绘色的给说了起来。 当提到程旭远要每天要有四千字的更新,一个月交稿十二万字的时候,有人感慨不已。 因为他们一期的《燕京文艺》,也就是这么多的字。 “德宁,你不是说程旭远要给咱们写一篇关于爱情的吗?我觉得他这一次可能没时间了!”赵进九一边听着同事说的事情,一边朝着坐在一边的张德宁道。 张德宁撇了撇嘴道:“组长,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我听说,程旭远这次的稿费,人家直接兑换了侨汇券。” “咱们怎么比得了啊!” 侨汇券,这三个字勾动了不少人的心弦。 在场的人大多都知道侨汇券的用处,所以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程旭远又不是侨眷,他怎么能有侨汇券呢?”新来编辑部的小刘,疑惑的问道。 张德宁道:“你知道啥叫特事特办嘛!” “我听说,这件事还是人家《今晚报》的那个林编辑,主动给程旭远争取的。” “目的当然是讨好程旭远。” 能够让《今晚报》主动给争取待遇,这……这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了。 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邹燕来走了进来。 看到邹燕来,赵进九道:“燕来,《渴望》所带来的反响,比《当幸福来敲门》还要强烈。” “现在报纸上,评论已经很多了。” “如果要开作品研讨会的话,眼下正是一个好时候。” 邹燕来道:“研讨会的事情,还是要推迟一下。” “刚刚广播电台和我联系,说是准备播出《渴望》,我觉得,可以等广播结束之后,再召开这次研讨会。” 张德宁道:“有两部作品被广播电台连续播出,程旭远这家伙还真是走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