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正午的琅琊郡城,城中街道上叫喊声此起彼伏,都是周边村子上的百姓来郡城卖东西,街道上人来人往,好生热闹。 郡城街道上,有一个中年妇人,那妇人约莫四十左右,头上扎着丝巾,胸前用丝巾捆着一个约莫两三岁的孩子,那孩子趴在妇人胸前睡的正香。 妇人右手扛着一个与她等高的包裹,左手拖着一大袋子。 她行走在街道上,在这个街道上非常显眼。 那妇人放下扛着的包裹,便气喘吁吁地歇了一会,然后便继续拿起包裹吃力的向背后甩去,但是尝试几次都没有甩上去。 此时有一个路过老人看到了,便帮着妇人抬了抬。 妇人看着老人,满脸感激,说道: “谢谢老人家,这个有点脏。” 那个老人用力将包裹抬在妇人肩膀。 妇人又道: “好了,辛苦你了。” 老人摆了摆手便离去,可谓:深藏功与名。 那妇人便继续走在街道上,孤独的身影让人心疼。 不过她看着胸前睡得正香的孩子,便笑了起来。 好像孩子睡得香,比天底下什么都好。 她继续蹒跚而走。 此时又有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注意到他,连忙小跑了过来,问道: “妹妹,你年纪也不小了吧,怎么背着这么多东西?我帮你背背吧。” 妇人笑道: “姊姊,谢谢你,不过我不想麻烦您。” 老妇人直接抢过妇人另一个包袱。 连忙把那妇人的另一个包裹抗在身上,走路一斜一斜,有种马上要跌倒的感觉,老妇人说道: “这是什么话妹妹,助人为乐是好的,来我们琅琊能帮就帮。” 老妇人走了两步又气喘吁吁的停了下来。 老妇人看了看这个妇人胸前熟睡的小鬼,她笑了,说道:“这小家伙倒是睡得挺香。” 老妇人看着妇人,说道:“妹妹啊,你是真厉害,一个姑娘家家带着小孩,还拿着这些包袱啊,你这是要去哪啊?搬家吗?” 妇人有些难为情,说道:“姊姊谢谢你,我是荷南人,那里发生洪灾,所以我带着孩子,来上我娘家避一避的。” 老妇人叹了一口气又道: “唉,老天这就不地道了。” 老妇人跟着那个妇人帮着她背了一段路,然后说道: “先放这了,老骨头不行了。” 妇人笑着回道: “谢谢姊姊,到这里就行了,辛苦了。” 然后老妇人摆手作别,那个妇人继续带着这两个大包裹行走着。 这件事都被朱顺尽收眼底,朱顺感慨道:“如果江湖上所有人都可以这样,看到有困难的都可以拉一把该多好啊。” 琅琊郡城外,朱顺经过一天的跋涉来到了琅琊郡城。 他牵着毛驴继续行走在街道上,朱顺在街道上看到一个约莫弱冠之领的青年,那青年仪表堂堂,没有双臂,坐在地上,用脚在宣纸之上写毛笔字,朱顺看了半天,周围围了不少看客。 被那个青年注意到了,那青年问道: “哥们,是不是毛笔字写得也不差啊?” 朱顺回道: “写得还能看,不过比兄弟你的差远了。” 青年回道: “你太高抬我了,要不咱们比一比怎么样?” 朱顺说道: “好啊。” 随后那青年用脚抽出一张宣纸,然后笑着望向朱顺说道: “要不咱比一比写《天道酬勤》怎么样?” 朱顺拿起毛笔,仔仔细细的写出了,歪七八扭的字,不由脸上冒出冷汗心想: “小爷之前也参加过科举,现在没有碰过毛笔了,不会写字了。” 青年看向朱顺的字缓缓摇了摇头,笑道: “哥们,是不是太久没有写过字了?还得多练啊。” 朱顺挠了挠头回道: “会练的。” 然后周围看客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向朱顺, “这小子还不跟我八岁的儿子写得好呢。” “打脸了,哈哈哈。” “看这打扮应该是个江湖武夫。” “李公子当年也是意气风发啊,不过现在只能靠卖字画为生了。” “当时李公子可是我们整个琅琊知名的状元郎啊,可惜,唉~~” .......... 那个青年用脚,高亢激昂的写出了四个大字,字铿锵有力,毫不拖泥带水,字中蕴含一种神秘力量,此时只见四个大字浮现在众人面前《天道酬勤》周围客纷纷鼓掌; “好!好!” “李公子士无双!” .......... 朱顺看到字也显得非常激动鼓起了掌声说道: “好!好字!此字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青年笑道:“这字没什么稀奇的,你经常来就能经常见。” 青年起了身望向朱顺,给朱顺鞠躬一下说道: “我叫李丹青,之前好像没有见过你啊,经常来看的我都记得非常清楚。” 朱顺听的此名,先是惊愕,后笑了起来抱拳行礼: “在下朱顺,诸顺的顺,我来自武河的另一头,没有来过这里,这也是第一次来。” 名为李丹青的青年道: “兄弟,以后一定常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