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音综上骂哭张韶晗的是不是这个二掰!】 【没错,就是他!】 【艹!原来还真的是这个傻掰,又跑来蹭六哥的热度了?什么玩意儿啊!】 【一个早就被市场遗忘的老家伙,也好意思出来点评六哥的作品,谁给他的勇气。】 【真要是有本事,也写首歌出来,别一天到晚的碰瓷!】 【他写歌,写出来你听啊?那种曲子只能给《聊斋》做配乐。】 【我刚查了一下,这傻掰上世纪发过一张唱片,艹,比老子岁数都大!】 【正在播放王妃的《流浪的红舞鞋》,大晚上的一个人在家,真怕招来不干净的东西!】 网友们对着金五零就是一通群嘲,可金五零发表完自己的言论之后,任凭网友再怎么嘲讽,也不回应。 大概这正是他要的效果。 家人们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但张恒并不打算就这么放过金五零。 “这位叫金五零的朋友,咱们暂且不探究他到底是不是我们知道的那个金五零,对于他的评价,首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 “强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经在菊花落瓣的问题上面,犯过常识性的错误。” 【六哥要讲故事吗?】 【安静,我感觉六哥要反击了!】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苏东坡和王安石,作为守旧派和改革派,二人政见一向不合,却经常有书信往来,特别是在最擅长的诗词上进行较量。” “有一次,苏东坡前去拜见王安石,而王安石刚好外出,在书桌上留了两行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过以后,心里就在想,菊花是最耐寒的植物,秋风吹菊花,菊花怎么可能满地金呢?” “于是,就拿出一支毛笔补了两句诗,告诉王安石菊花生在秋天,是不落瓣的。” 【然后呢?】 发言的网友绝对是个好捧哏的。 “然后,王安石回来看到了,就把苏东坡贬到黄州当团练使,等苏东坡去了黄州后才发现,当地的菊花果然到了秋天会落瓣。” “这世界上的知识点太多,属于常识的知识,体量非常庞大,几乎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会踩中雷区。” “写歌,不是考古,关于青花瓷瓶底部那些事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专业了。” 说到这里,张恒故意停顿了一下。 是啊,对于普通人来说太专业,可是对张恒来说呢? 耀州瓷青釉,还有青花瓷的古法烧制技术,都被张恒给复原了,要说对于瓷器的专业性,连博物馆的馆长都要低头服气。 金五零不说,张恒难道真的不知道。 即使金五零说了,对于一般人而言,也未必有兴趣。 “毕竟,歌词是以情取胜的。” “歌词其实和诗词一样,不太讲究逻辑,有时候甚至是根本不知所云,今天的歌词,就像过去的唐诗、宋词和元曲,诗词允许夸张、变形,利用各种复杂、前卫的修辞手法,营造一种朦胧的美。” “比如李商隐写《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这里的‘珠有泪’可理解成鲛人的眼泪。但是蓝田日暖玉生烟里面的‘玉’,为什么能生烟呢?这个根本无法解释,只是因为它唯美,所以流传下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