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刚刚直播间的留言,张恒已经基本上了解了毛伟涛联系他的意图。 说心里话,像毛伟涛这样多年坚持,不改初心,始终为传统曲艺的传承和发展努力的老艺术家,如今已经不多见了。 更多的是那些顶着艺术家的名号,为自己捞好处的人。 “毛老师,有什么是我能效劳的呢?” 如果有机会,能为传统曲艺的发展尽一份力,张恒自然不会拒绝。 只是,想要让曲艺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重新被人们接受,并不容易。 毕竟,郭德刚只有一个。 越剧也不像相声。 毛伟涛说了很多,说到最后甚至发起了牢骚。 “国家明明每天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传统曲艺,可是真正落在实处的又有多少?还有人浮于事,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得不到应有的待遇,我们团里有个唱小生的,唱念做打,无一不是出类拔萃,可来团里五年了,始终没法转正,每个月拿着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养家都成问题,我向上面反应了多少次,可一直没有结果。” “每年拍上两出戏,全部靠送票,这就算发展传统曲艺了?都是在做样子。” 能逼得毛伟涛这位性情温婉了一辈子的老艺术家发牢骚。 可以想象,现如今越剧的发展和传承已经到了何种危险的程度。 越剧还是个大曲种,那些小曲种呢? 处境只怕更加艰难。 要怎么改变这种局面? 张恒也没有好的办法,原以为对方需要的是资金支持,可现在看来,并不是他想的那样。 难不成让他换上行头去唱戏? 借助他在网络上的号召力,捧出一个越剧网红? 这样…… 好像也不是不行。 虽然有点旁门左道,但首先要让越剧红起来。 “毛老师,您……想没想过创新!” “创新?怎么创新?” 张恒对越剧了解的不多,可传统的越剧名段翻来覆去的也就是那几段。 《牡丹亭》、《西厢记》、《碧玉簪》,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在曲目上下功夫,排出观众喜欢的新戏。 还有就是传统的戏曲表演,太过公式化了,无论是演员,还是舞美设计,都是一板一眼的,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喜欢这种僵硬,一成不变的表演。 所以,方方面面都要变,变得更容易被年轻观众接受。 “毛老师,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对不对的,您……别在意!” 在张恒看来,像毛伟涛这样的老艺术家都很注重传统。 张恒所说的创新,几乎可以说是离经叛道,对方可能并不容易接受。 “不,不,你说的这些……对我很有启发,不过,我需要再好好想想,张老师,您……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希望可以面谈。” “没问题,不过最近我有些事,可能段时间内没办法去浙江……” “没关系,我可以去找你。” 呵! 没想到这位老师还是个急性子。 最终两人将见面时间定在了下周。 毛伟涛心满意足的放下了手机,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张恒会这么热心。 “毛老师,您……是要去上海见六哥吗?” 陈立君满脸激动的看着毛伟涛。 这孩子,心里想什么都写在脸上了。 “你也想去?” “我……我自己买票!” 毛伟涛看着一脸窘迫的陈立君,突然想到了刚刚张恒说的一句话。 越剧要想被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最重要的就是捧出一个能够被大家喜欢,愿意去追捧的角儿。 这孩子……行不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