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夏朝的科举注重实践及方法理论,这点秦渊在刚穿越就深有体会。 所以,不仅仅是考生觉得难,不知道从何落笔,怎么作答。 就连主考官们也是挠破头皮,甄别出最有价值的答卷。 这不,学政衙门内,一群考官互相商讨着判卷。 学政衙门,是各州府专门负责科举考试的行政机构。 主考官是清州城知府,他坐镇其中,微阖双眼,听着底下考官们的抱怨。 “今年咱们清州城的院试考题可真难,要是我晚出生二十年,怕也难作答啊!” “隔壁州县的还稍简单些,咱们这……李大人,您说我这封该怎么判?” “老夫无能啊,大家一起来商讨商讨……” 院试不同于乡试,院试的考官为地方学政,也就是清州城的学政衙门自己出题,来考本城的学生。 上榜的人才算秀才,才有资格去参加乡试。 听着他们絮絮叨叨的抱怨声,知府眉头一挑,起身走来。 “本官还没睡过去,今年的考题是难了些,但这和淮王一同商讨过,淮王都点头,你们有什么可抱怨的?” “是,大人。”众考官消停下来,议论声也随之消散。 知府又回想起淮王手下前两天的交代,心中一阵烦闷,然后道: “所有答卷都给判完后,找到学子秦渊的答卷,淮王要看。” 他是问过了,这位秦渊是在答谢会上做了首谢恩诗,深得淮王喜爱。 他对这种投其所好的行径,并无半分好感。 话落,他又回到自己的位置,惬意的休息去了。 其他考官继续阅卷。 这时,一封考卷吸引了考官的注意。 “咦,这封答卷,大家都来看看,好像真的能行!” 他们手中的答卷都是文吏抄录后的,字迹什么的都一样,名字也是遮掩住的,无人知道是谁。 这么做也是为了防止根据字迹,名字进行舞弊。 当听到有人说很好的答卷后,考官们都围了过来,都看着案上的那封答卷。 一千余字,条理清晰易懂。 可当众人看完后,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当察觉到这种细微变化的时候,只觉得精妙无比。 一名考官浑身一震,喜悦道:“这封答卷真乃上乘之作!内容易懂,条理明晰,真情实感,仔细推敲能发现,他的很多条措施,对眼下的情况真能改善不少!” “是啊,我愿意给他甲等!” “必须甲等,还要给主考官看看,请知府大人定夺!” 考官们三言两语,极力推崇这封答卷。 传到知府手中后,他只看了一眼,眼睛便移不开了。 等全看完,他爽朗大笑,心情十分愉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