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按照一户五口人来计算, 只要努力耕作,15亩田地,可以产出两三千斤谷物。 毕竟,朝廷只收一成租子, 勤劳的农户,完全可以过上温饱的日子。 和老百姓的欢喜相反,权贵地主们头疼了。 为啥呢? 因为佃农都回家,种自己的田地,不给大户干活了。 尤其,首辅朴国昌和户部侍郎周正隆,吓坏了。 两人一脸惊慌地进宫,想要阻拦如此耸人听闻的决定。 陆远问道:“我听说,百姓很高兴啊!” 朴国昌心说,是,刁民开心坏了, 但乡绅官员们跟割肉一样,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来。 不过,话到嘴边,他变通委婉了一下: “王上明鉴,仓促变革, 各方应对不足,难免诸多不足,可否徐徐图之?” 陆远笑道:“嗯,我就是在试点啊, 京畿道先试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七道,有问题?” 朴国昌赶紧说道:“京畿之地, 人事千头万绪,利弊盘根错节……可否从咸镜道开始试点?” 陆远问道:“为什么要从咸镜道开始?” 咸镜道在高丽东北边境, 属于“老少边穷”地区,也是高丽人口最少的地区, 朴国昌的心思:在那儿随便你怎么胡搞, 哪怕杀得人头滚滚,也不会影响大局。 “王上圣明,古语云: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臣以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谨慎些总是好的。” 陆远点点头,说道:“本王知道,首辅费心了。” 朴国昌心中暗喜,呼,总算没白辛苦这一趟。 他以为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不料,陆远却继续对周正隆问道: “周侍郎和首辅的意见,一样么?” 周正隆斟酌片刻,说道: “首辅老成谋国,可谓金玉良言。 然,臣考虑的是另一方面。” “嗯,说来听听。” “启禀王上,王田与官田产出, 以往供奉宫中和朝廷的用度,一旦散入民间, 预算不足的亏空,又该从何处补足?” 朴国昌一愣,旋即在心里挑起大拇指。 周正隆提出问题的角度和理由, 合情合理,这确实是两难问题。 看看北海王怎么回答? 陆远笑了笑:“我的家眷没多少人, 王宫库中的钱粮,十辈子也吃不完,王田分就分了。” 周正隆呆滞片刻,追问道:“那朝廷的用度呢?” 陆远看向花想容:“花秘书,户部档案是怎么说的?” “人形电脑”立刻准确地报出一串串数字。 “神凌大观三十五年,高丽朝廷预算九十五万两。 三十六年,一百万两。今年的预算一百二十万两。” “高丽八道共四十万户,工商户两万余, 今年应收赋税,一百五十万两。” “依据新政预测,每年全国农户以及工商缴税,不足八十万两。” 周正隆也是做了功课, 对花想容毫厘不爽的记忆力,叹为观止。 但,这恰好说明,如果强行推广新政,就会亏空一半, 而且,朝廷入不敷出,用度缺口四十万两。 如果补不上,不能给官吏们发工资,朝廷就得关门。 到了那时候,绝对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这时,朴国昌赶紧加一把火。 “王上,若能先从咸镜道试点, 臣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也会保证宫中和朝廷的用度!” 陆远一点也不慌,慢悠悠地说道: “朴首辅,周侍郎, 对待新生事物不要急,可以等一两年,看看效果再说。” 朴国昌和周正隆面面相觑,这北海王真打算一意孤行了吗? 在朴国昌示意下,周正隆紧张地问道: “王上,届时若有了亏空,又该如何处置?” “每年一百二十万,亏空部分, 由宫中补足。两位爱卿,满意否?” 周正隆再次惊讶地说道:“王上,难道120万两成为定制?” 陆远反问道:“难道不够么?” 周正隆理直气壮地说道:“朝廷预算逐年上涨,已成惯例……” 陆远问道:“军费开支多少?” 周正隆下意识地回答:“五成……” “以后,改为一成。” 朴国昌和周正隆都是悚然一惊。 什么? 边军加王城卫戍部队,合计10万。 12万两军饷,根本搞不定啊! 朴国昌再也忍不住了,大声疾呼。 “王上,万万不可,此举恐将引起军队哗变!” 陆远笑道:“原有军队会整编精简至一万人,12万两,足够了。” 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