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虽然儿子不正干,但好歹灵醒了一次,全须全尾的回来! 过了一会,老娘说道: “丫头,不早了,洗把脸睡吧!” 陆远重新躺下, 不多时,听着芦苇隔墙的对面, 妹妹拖着沉重的脚步进房,默不作声的躺到床上, 睡过一觉的陆远,没那么困, 沈丹凤在床上,辗转反侧的窸窸窣窣声,尽收耳底。 唉~~ 懵懂时期的情感,最致命! 佛家说,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得不到”和“已失去”。 对只有十五岁的沈丹凤来说, 眼睁睁看着心仪的伙伴,消逝在眼前,恐怕难以接受, 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这件事自古以来,甚至到未来,恐怕都没有办法解决…… 人不经事,便不会成长,将来的岁月还长着呢! 时间一晃,三个月过去, 进入夏末,赤河村的天气仍旧燥热, 不过,沈家浪子回头,收成明显好多了, 原来细皮嫩肉的愣头青, 变成里里外外一把好手,让全村人的下巴,不知道摔碎多少次了。 农忙过后,田间地头没多少农活, 但,陆远可闲不住, 这不,又带着妹妹到无人看管的河沟湖汊里,摸鱼抓虾, 当下,没有农药化肥祸害,鱼虾蟹鳖个顶个的大, 这两天,兄妹俩抓了足足两三百斤, 一起到南云镇上售卖,居然带回家三百铜钿,很是让爹娘惊喜莫名。 要知道,农村人下地干活,看天吃饭, 没被改开春风吹拂,根本没地方挣钱, 一年忙到头,再勤劳的农户,也未必能存下百十蚊…… 其实,是陆远嘴馋了, 关键是,家里的菜没油水,还寡淡……盐很贵的! 春困夏眠秋贴膘……必须补一补! 两百斤鱼获,其实卖了差不多小四百蚊, 陆远买了猪油、棉布、油灯、针头线脑等,都是家里用得着的物什, 对了,还给妹妹买了银簪和小镜子! 都大姑娘了,喜欢打扮是正经事, 更何况,长兄如父,唯一的妹妹总是要富养的! 一大早起来,还没到中午, 又装满两竹篓,差不多七八十斤的样子。 “行了,今个就这么些吧!走!” 陆远一手前,一手后, 直起身子,挑起扁担,朝集镇大步流星, 快的话,还能赶上别人家的午饭, 沈丹凤有点迷糊, “喂!哥,走错了,镇子在南边……” 陆远笑道:“没错!咱们去三叉铺……” “啊?” 妹妹莫名跟上来追问道: “为啥要去三叉铺,那儿可比咱镇子远一半脚程呢……” “唔!这里面有讲究,就是供销关系……” “啥关系?” 陆远一边稳健的债田埂上行走,一边耐心地解释, “我们去了南云镇四回, 第一天半个时辰卖完,第二天一个时辰, 昨天一直卖到擦黑……而且是低价贱卖……你晓得是啥道理不?” “哥,你说,到底是啥道理?” “因为,南云镇就那么多人, 吃鱼吃虾吃新鲜,不可能顿顿吃天天吃, 所以,连着四天,能买得起的差不多都吃过了, 当河鲜的新鲜感没了,买的人就会变少……自然卖不起价!” “哦!我懂了! 咱们今天去三叉铺,肯定会卖个好价钱!对吧?” “呵呵!做生意能不能赚钱? 主要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另外,还要看运气……” 顶着骄阳,陆远和妹妹总算在午时,赶到了三叉铺, 三叉铺,其实就是三岔路口, 岁月变迁, 人口渐渐迁居聚集增多,位于三镇交汇之要地而独立成镇。 这个时代,没有专门的农产品超市或农贸市场, 陆远就像个货郎担似的, 带着妹妹挨家挨户的叫卖鱼获,是真正的“送货上门”! 因为陆远的货品相好, 叫价非常实惠,平均算下来,一斤鱼虾只要两文左右, 能在镇上生活,多少有一技之长,或是吃朝廷饭的,不差那三瓜俩枣。 陆陆续续有不少人家购买,改善伙食, 眼看着口袋里的收入,将近百文, 沈丹凤的双眼,笑得像弯弯的月牙儿, 陆远也挺开心,卖的越快,担子越轻,早点卖完,早点回家。 孰料,迎面来了三个愣头青,斜斜的撞将上来, 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