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口号”-《我在日本当文豪》
第(2/3)页
这部电影则是改编自真实发生在2011年7月22日挪威于特岛的一件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2011年7月22号下午3点半,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的政府办公大楼附近发生炸弹爆炸事件,使17层的政府大楼遭到严重破坏并起火,附近的一家报社大楼也遭到破坏。
当时的挪威政府总统斯托尔滕贝格的办公室也在这座大楼内,警方证实,首相本人是安全的。
有关方面随即封锁了市中心的道路,展开搜救工作,爆炸一共造成了至少7人死亡,10人重伤。
在这之后一个小时,一名伪装成警员的男子在奥斯陆附近的一个小岛乌托亚向参加民主社会主义党青年成员夏令营的年轻人开枪射击。
据说当时岛上有超过700名民主社会主义党青年积极分子,年龄在14到18岁。
反恐警察随即乘直升机赶往现场,逮捕了凶手。
警方证实至少有9人丧生,但现场目击者称现场有多达30具尸体。
后来事件被证实共有87人不幸被杀,是挪威历史上最惨烈的屠杀案件。
这起恐怖事件的高潮点在凶手被逮捕之后。
凶手很果断的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表示他无差别袭击杀人的原因是非常不满国内民主社会主义党的那些“白左”圣母们。
既然那些人面兽心的家伙信誓旦旦要为低权力人群维权,要为一些该死的家伙辩护,那他就来成为揭开那些人丑恶嘴脸的“正义使者”!
凶手屠杀的年轻人全是这个党派高层的子女,而犯下如此重大罪行的他会因此被判死刑吗?
如果他被判处死刑,那高层的行为就和他们的教义相悖。
如果他被赦免,或者被“优待”,那高层们就践行了他们的“真理”。
凶手很想看看这群家伙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毫无良心的为杀人犯辩护吗?
事件最后的结果非常戏剧化,戏剧到让人难以想象这是真实事件。
而这种结局如果被提前泄露,或者先一步传播出去,那铁定会被阻止出版,的戏剧张力也会因剧透而消失殆尽。
所以北川秀最后还是逗了一下奥利维亚,没有把故事情节告诉她。
此时同样在斯德哥尔摩某家高档餐厅的佩特正一脸歉意的低头认错。
在他面前的赫然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准总统父亲”怀特·迪蒙。
怀特很器重这个长子,甚至觉得他未来有很大概率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挪威政府的一名高层政客。
但佩特在处理和北川秀的关系,以及在那堂公开课上的表现都远不及怀特的预期。
北川秀是明年最有力的诺贝尔文学奖竞争者,也是话题度和热议度最高的世界级文学家。
此前诺奖就深陷被美国和挪威政府操纵的丑闻之中。
为了打破人们的这个固有认知,他们必须搞出一个符合大众预期的诺奖名单。
千禧年的诺奖显然是一次较好的机会。
既然北川秀是确定会被拉拢的名人,那身为挪威重要政治人物之子的佩特就该学学韦特海默家的那个小女孩,去和北川秀搞好关系。
而不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和他交恶!
没错。
从结果看,北川秀隐藏的部分政治倾向被挖了出来,而且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那又如何?
偌大的政界,有的人信仰耶稣,有的人信仰释迦摩尼,有的人认可科学,有的人坚信地心说、日心说。
这都无所谓。
在政治面前,只有绝对的利益,没有绝对的朋友。
连这点都不懂,只顾着和别人争锋相对,最后还错漏百出,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和笑料。
这不是一个准总统之子该有的表现。
也绝不是一名合格的政客会有的行为。
“父亲.”佩特羞愧难当,心里更多的是对北川秀的怨恨与嫉妒。
怀特又看了眼长子,随后淡淡问道:“你觉得这事之后该怎么处理?”
求饶道歉?
不可能!
北川秀都公开说自己父亲没有成为总统的格局了。
这种不死不休的局面下,你还去服软认输,那和自杀没什么区别。
假装无事发生?
也不行!
事情确实是他挑衅在先,但后来就是北川秀纯粹不当人子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