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劝学-《金玉满唐》


    第(2/3)页

    “原来如此!”一旁的杨暄忽然大叫道,显然,这竖子完全没心情背书。

    “当然,此路虽为青云之道,但能走此路者,百中无一。更多的人,会走制科。比如,那天的大理评事元载,便是通过圣人下诏临时设立的道科入仕。而张公文献,也在任校书郎时,登‘道侔伊吕’制科,因此升任左拾遗。这制科之妙,就在于可不经铨选。只是,这制科何时考,考什么,则不可知矣。”

    王衡听到这,心中对大唐的官途,也有了个大概,那就是想走得稳重,得先高中进士,而后再考制科。如此,就能避免最催人的铨选了。

    “咳,十郎可听明白了?”

    “多谢伯父赐教。”王衡拱手一礼。

    “此时说‘谢’,为时尚早。”杜有邻羽扇一摇,“老夫亦是进士出身,自问知道,攻读哪些书,于登第有益。十郎若是想听,便先去背了《劝学》吧。”

    “啊?”王衡猝不及防,竟不知如何应答。

    “对对对!义父也要努力,万不可成了曳白,再害了旁人啊!”杨暄窃笑着,“义父天资聪慧,想必一天就能背下《劝学》吧?速来,与暄儿一起背,背不出,不许用晚膳!”

    “可这《劝学》有数千言啊!”

    “十郎,勿要妄自菲薄,当自勉!”杜有邻嘴角也弯了,“俗曰:恩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适当地悬梁刺股,也是必须的。晚膳时,背给老夫听。”

    “没错,以义父的能耐,三个时辰,绝对能一字不差!”

    “你们在聊什么,怎么这般开心?”杜若荀捧着一碗药进来。

    “大娘子,救我!”王衡如见救星,忙道,“他们欺负我,要我背书,还说什么。背不完,今晚不许吃饭啊!”

    “大娘子,义父自夸有青云之志,所以世伯在教他如何入仕呢。这背不完不许用膳,也是为了防止义父偷懒呢。”

    “咳,当年苏秦潦倒时,头悬梁,锥刺股,终日苦读,终佩六国相印。十郎,你正是苦读奋发之时,万不可因杂念,而蹉跎了韶华!”

    “十郎,他们说得对啊,我也相信十郎,一定能做到的。”杜若荀温柔一笑,眼神中,全是鼓舞。

    “啊?”王衡大骇,心道:本想着给杨暄这闲人找点事干,没成想,小丑竟是我自己?!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