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港城影视的没落-《实业大亨:我在96当巨佬》


    第(2/3)页

    其他人只能向外发展,放在80年代,港城的影视产业可以吊打这些区域,但到了90年代,哪怕只是跟在后面偷学,也已经学徒出师了。

    港城影视圈最发达的年代,其实就是对外扩张的产业红利期。

    然而在这个阶段,港城的演艺圈上层,却并没有选择产业升级,反而继续压榨,利用各种所谓的演艺学校和渠道,逼迫演员签不公平协议。

    演员们拿到的片酬低,投资影片的成本低,整个行业都处于被压榨。

    这些问题导致了港城的影视文化对外扩张,但是整体水平却原地踏步,只能依靠各种所谓的新鲜题材,来刺激观众产生消费欲望。

    在陈庆宇看来,港城电影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死了。

    他们的模式就仿佛是中联商超的模式,因为以前没有外资竞争,所以可以在港城开各种分店,甚至把各种分店开到国外去。

    但是赚到了钱之后,他们没有想着改变模式,产业升级,而是只想着如何索取更多利润。

    员工不能涨薪,产品玩点花样,但是绝不升级,价格一直保持低廉,但是利润却越来越低。

    这样的模式,只能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玩,放在国际市场竞争,简直是自寻死路。

    郑一健这类聪明人,提前发现了这一点,但是却缺乏国际眼光,也缺乏真正的商业眼光,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陈庆宇的出现,直接打破了郑一健心底里的一点幻想,提前加速了他离开演艺圈的时间。

    而对于陈庆宇而言,这也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

    他留给了郑一健一张名片,如果郑一健有兴趣,他可以在内地扶持郑一健。

    曼妮百货扩张的各个城市之后,虽然依旧人潮汹涌,但终究还是有些急迫了。

    陈庆宇需要找一些明星代言,也需要经常更换,就仿佛后市的快消品联动。

    比如KFC,又或者各种运动品牌的联动。

    依托着这些产品联动,进行各种各样的新品推销,进而再带动一波销量和热度。

    这在后世已经被验证为经典套路,只要能保证联动对象的商品花样,就可以持续保持曝光量,吸引不同类型的人群。

    而在90年代,陈庆宇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他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只要能持续推出内容,就能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

    借着古惑仔等系列的热度,郑一健绝对是一个很好的联动对象。

    除去曼妮百货之外,由张志东负责的mp3,也需要找一个吸引年轻人的明星代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