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这个随身听满大街,价格还只有两三百元的年代, MP3的优势固然有,但是因为其1000多元的售价,却足以磨削这点技术优势。 指望出一个MP3,就能够把随身听彻底打穿,简直是天方夜谭。 就仿佛曼妮时装火爆之后,各地都有人在模仿曼妮时装的模式,但无论是哪一个都以失败而告终。 不是因为他们给不起钱,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明白曼妮时装的商业逻辑。 MP3的技术优势,只不过是一方面,真正构成MP3火爆的原因,是其所构造的生态。 以前的随身听,虽然也可以便携,但其本质还是脱离不了传统卖唱片的逻辑概念。 磁带也好,唱片也罢,其实都是这条传统模式发展出来的。 但是MP3出现之后,却打破了这条概念。 从今往后,传统唱片仍然会继续存在,但电子版权却会飞速发展。 因为电子版权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新时代的互联网用户,不再习惯使用唱片或者磁带。 就仿佛后世的05后,从他们懂事以来,所习惯的就是使用手机。 电脑这种东西,在以前的人们看来,是必须学会的技能,但对他们而言,手机就能够搞定一切,包括工作为什么还要学习电脑? 而且哪怕是轻薄笔记本,也是老大一个,至少也在两三斤重,而一部手机,最重也就300克左右。 手机明明更加轻便更加小巧,为什么还要使用电脑办公,这不是老思想吗? MP3和随身听,对于日后的用户,同样也是如此。 明明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购买版权,为什么还要去买一堆磁带或者光盘? 听歌不方便,切换不方便,随身携带也不方便,难道就因为一个所谓的纪念价值吗? 有些人或许会在乎这些,但对于绝大多数用户而言,更加方便的使用场景,显然才是最关键的。 陈庆宇和张志东又讨论了一番,因为刘厂长不在,陈庆宇两人都不是配套方案的解决专家,没办法预估生产周期。 提到刘厂长,张志东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研发团队里,没有刘厂长的名字,但是刘厂长却在这次事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因素。 “老板,我的这份奖金,都给刘厂长吧?” 张志东说道。 “你的是你的,老刘的钱,我会再准备一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