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陈庆宇根本等不起。 比起设备的高门槛,员工的组装反而很简单。 因为MP3电子产品高度集中化,主板设计和零件,都有防呆设计,只需要培训几天就能够轻轻松松学会,剩下的无非是熟能生巧而已。 一个新员工培训一周,每天的工作量,大概只有熟练工的三分之一。 但这并不妨事。 90年代的人工太便宜,就算是再增加三倍的员工,陈庆宇也养得起。 更何况,吃到了曼妮百货的好处之后,东仓的储备员工已经提交了上千份调动申请,都希望去大城市挣钱。 陈庆宇给钱痛快,而且有宿舍有食堂,他们赚来的钱,都可以攒下待会家里。 陈庆宇问过刘厂长,以两条生产线现有的产量来看,飞龙电子厂一个月的生产量,大概在10万左右。 10万台机器,别说是国外,就连内地市场都覆盖不了。 和后世的手机营销不同,9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几乎于无,不可能从网上发一个发布会,就能闹的众人皆知。 后世的手机,哪怕是旗舰款,顶多也就会隔两年发布,到了竞争最激烈的时期,甚至每隔半年,就会更新一个旗舰版本。 但是放在96年,这样的更新速度,简直是在自寻死路。 一款设备从发售到产品寿命终结,至少也要等待两年时间。 不仅仅是生产线需要回本,渠道铺开,广告覆盖,也需要时间。 一二线城市还好说,如果涉及到三四线乃至县城,恐怕第三代产品都发售了,上述的地方,才刚刚拿到第一代的货。 这个痛点,纵然陈庆宇神通广大,也解决不了。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消息流通就是如此缓慢。 90年代赚钱的方法有很多,但说破大天也不过就是几个字,倒卖信息差。 很多人在一二线城市打工,只能赚几百块钱,但把一二线城市的产品运回家乡,凭借中间的各种渠道壁垒,却能赚到百万乃至千万身价。 刘厂长的建议是,第1代产品起码要生产100万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