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嫌便宜?请看尊享版!-《实业大亨:我在96当巨佬》


    第(2/3)页

    其中的极个别极端者,甚至倾家荡产,乃至抛妻弃子也要冲进钢城。

    在他们看来,哪怕就是在港城当一个底层劳工,一辈子过得也比内地中高层更舒服。

    在这样一个高工资环境中,才1000多元的MP3,有什么难买的?

    对于某些群体而言,上一天班的薪水就能买下来,即便再差的人,也只需要上一个星期的班就能买到。

    对比后世手机市场而言,几乎一模一样。

    后市的手机市场夸张的时候,一年销量十几个亿,即便后期手机市场没落,但一年的销售也在上亿部。

    90年代的港城人口,虽然旅游起伏,但始终没有突破1000万,比不上魔都等大城市,但这不是因为港城的吸引少,而是因为港城的地方小。

    港城只有魔都的六分之一大小,却住了此时魔都的二分之一人口。

    如此狭窄的土地,如此庞大的人群,又拥有着如此恐怖的薪水,消费潜力自然很强。

    因为一些历史因素,港城和内地的数据都是分开罗列的。

    这既有历史因素,其实也有现实因素。

    就比如富豪榜。

    如果把内地和港城富豪混在一起,就会发现前十甚至前五十名,根本看不到一个内地富豪入榜。

    甚至再夸张一点,就算扩大到富豪榜前一百,内地富豪上榜的数量也不会超过五个。

    不仅仅是富豪榜,包括物价房价乃至生活成本,也能对比。

    此时的内地房价,当以深城为最高,但即便如此,六七千元的房价已经到顶了。

    再反观港城,别说是六七千元,就算是六七万元的房价,都不算是特别高。

    在某些热门的楼盘,房价轻轻松松就能突破10万,更何况还有所谓的楼花存在。

    一个楼花,转手就能卖两三百万,放在深城,足够买四五套豪华住宅,放在魔都,甚至能买十套小户型。

    而楼花也只不过是购买房子的一个排号而已,既不是首付也没有额外优惠,只是一个购房资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