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汉现在的人口也不少了吧,有几千万?” 霍去病摇摇头,他虽然不知道具体数目,但可以给高阳一个参考。 “应当差不多吧,至少关中人口就很稠密。” 高阳估算了一下,汉朝人口顶峰是在五千万,而汉武帝时期经过之前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就算没有达到人口极限,那也有个三四千万了。 可能汉武帝连年对外扩张,也是有这一层原因在的。 “所以说这么多人口绝大多数都从事农林渔牧业,浪费埋没了许多人才。” “如果吸纳一部分人进入工业的话,不仅能缓解日后必然出现的人多地少矛盾,还能提高大汉的商品产出。” “即便可能亏损,那也保证了他们不会因为饥饿去铤而走险,哪怕这只是一份勉强可以糊口的工作。” 高阳靠在墙上,说道:“这就是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 刘彻琢磨起来,哪里有这么复杂,因为百姓没地种没饭吃,就要朝廷发钱发粮给他们找工作,这不就是服徭役吗? “单纯的以工代赈只是朝廷赈济百姓的一种手段,目的就是为了度过危机,危机过去之后这些人就又回去种地了。” 高阳解释道:“而我所说的以工代赈,是将一部分百姓从农业之中抽离出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方向。” “古人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天下百姓那么多,肯定有人能够提升现有的技术。” “挖矿效率提升,炼铁炼的更好,农具更加高效,这一桩桩一目目都是能实际提升大汉国力的。” “而不是简单的用更多的人去开垦更多的庄稼,须知人力有时穷!” 大汉所处的时代真说起来还是比较原始的,除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之外,其他地方甚至还有很多部落,连奴隶制都没进入,更别提封建制了。 而东亚又没有类似地中海那种大澡盆,可以通过海运发展繁荣的贸易。 再加上华夏大地自成一体,很多东西都能自给自足,对于贸易的需求并不大。 但大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几千万人口足以支撑起内循环。 相比起重复的进行耕作、繁衍,直到人口达到临界值社会崩溃,由国家主导对第二产业进行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阳看着霍去病,如是说道:“只要效率上来,单个商品的成本就会降低,便宜的东西百姓自然肯买。” “何况用上这些东西的百姓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狗皇帝是明君,干活也更卖力,参军也更热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