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最关键的一点是,很懂得人情世故,帮衬同僚这一块拿捏的死死的! “咳咳!”高阳清了清嗓子,一脸正色的说道:“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郑公你看本太师都这么帮你了,你是不是...” 郑当时瞬间警惕起来,别人照他帮忙一般都是为了给自家子弟说情,请求举荐,很显然高阳这厮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因为他的九族都已经没啦! 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了... “太师,要用钱粮的话可是需要经过陛下同意的,你这?” “陛下那边我自会解决,这不主要是担心你的工作可能会难做嘛。”高阳呵呵一笑。 郑当时表情缓和下来,咦?太师人还怪好呢。 “等等,我的工作怎么会难做?”蓦的,郑当时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用钱粮不是不可以,毕竟国库虽然空虚但还没到一文钱一粒粮都拿不出的程度。 但听高阳这话的意思,好像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其实也用不了多少钱粮,先搞一个试点工程嘛,譬如在右内史治下的百姓,凡事适龄孩童,朝廷都给与补贴令其入学。” “而不让孩童入学者,则罚没钱财,依我看一年下来就能初见成效了。” 不是?太师你确定这用不了多少钱粮? “咕噜...陛下会同意?”郑当时很怀疑抠门的刘彻会在明年开春用兵的这个节骨眼上,答应高阳所说之事。 “太师心系天下百姓,本官甚是钦佩,只不过此事可不仅仅是耗费钱粮那么简单的。” 郑当时踌躇片刻,还是说出了口。 他可是以善于识人、举荐人才而名满天下的,察举制的弊端郑当时怎能不知? 虽说郑当时也是有家世传承的,不是布衣寒门,但正因如此由他举荐的人才都是经过仔细考察,并非滥竽充数之辈。 望着直勾勾盯着自己,目光坚定的高阳,郑当时叹了口气,如实相告。 “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四海之内以察举入仕之人何其多哉?” “太师虽说是先行择地试点,但也不过是拖延些时间而已,事发之后必然是群情滔滔,攻讦弹劾纷至沓来。” “饶是陛下信赖,各方施压治下,太师也要迫于形势。” 任何一种改革,都势必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项改革是和和气气,太太平平的进行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