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伴随着‘源点论’影响力的扩大,有更多人参与到理论塑造工作中,源点论也变得越来越完善,就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 源点论的吸引力,主要在于突破了物理瓶颈,给技术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张硕跟着导师胡建接触源点论,后来则深深的为其中的数学逻辑所着迷。 在进行深入研究后,他对源点论深信不疑,科研目标就放在完善和验证理论上。 现在进行的也是粒子对撞实验,目标是测定粒子的量子态特性,需要多次进行重复性实验,积累到量变产生质变的程度。 他们参与的只是研究过程中的一次小实验,但不管实验规模再小、强度再低,基础都是进行粒子对撞,并通过数据监测来分析研究微观物理现象。 “大型粒子对撞实验,会存在轨迹偏移和电磁能量损耗现象,小型的粒子对撞实验,肯定也有同样的现象,只是信号微弱到检测不到。” “或许偏差量很大的情况下,也能测定?能用什么手段呢?” 张硕思考着。 前世粒子对撞实验的偏差测定,使用的是有一种名为‘Lbnt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碰撞现象的模拟偏差问题。 ‘Lbnt分析法’,不止可以用来研究粒子对撞,还可以用来研究宏观世界的现象,比如爆炸、撞击、火山喷发,等等。 “‘Lbnt分析法’太复杂了,短时间根本不可能做出来。” “这次实验的数据规模也不大,或许可以找覆盖式的分析方法?” “如果从中心的数据出发,做锚点进行连线分析,计算量只会多几倍,但因为计算简单、数据规模也不大,使用超级计算机运行一段时间能完成。” 张硕思考着,写起了分析方法。 在画了个几个算法框架后,他忽然想到了科研辅助系统,试着建立了个研究任务-- 【任务一】 【研究项目名称:中心锚点连线分析数据模拟偏差(难度评估:C)。】 【进度:0.203%。】 (任务可取消,当前取消任务需要科研币数量:0。) (剩余进度需要科研币数量:100。) 【科研币:1。】 “C级?” “有这么高?” “中心锚点连线的方法,即便是设计主程序的难度也不高,难点应该在于……偏差评估体系?” “这个世界没有偏差评估体系,所以……” “把知识拿过来用,也能算作是我自己的研究?”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