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那些围住他们的学者,一个个可都能称作是‘物理学家’。 他们呢? 无论去哪里,都可能被称为‘计算机工程师’…… “有成果还是要高调,直接宣布发现新的物理现象,比发布结果好太多了。” “计算中心也能成为物理会议的焦点!” “后续也会忙起来。” 等回去以后,肯定会有团队找他们进行数据分析相关的合作。 同时,也会有很多团队希望能沟通一下算法问题。 唯一可惜的是,小型实验的偏差算法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理好逻辑关系,认真做代码很快就能完成了。 这种算法很快也不是他们独有了。 当然,研究就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算法是一个机构独有的,发布任何成果都不会被肯定,而粒子物理的研究牵扯的是物理理论而不是技术,‘算法垄断’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于此同时,来到会议现场进行采访的媒体,已经把报道发了回去。 比如,《今日发布》记者周坤。 他上一次发回的内容是张硕和阿戈斯蒂尼合作研究被会议确认的消息,但新闻效果并不怎么好,大概是因为学术内容太过于复杂,能听懂内容的是极少数。 报道在国内发布以后,多数人也就是看一下,知道张硕和阿格斯蒂尼的研究成功了。 后续cp组会受到影响。 仅此而已。 绝大多数人连cp研究是什么都不清楚,讨论的内容都是张硕这么年轻就完成了大成果。 至于成果是什么…… 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某种算法”,具体有什么用处就只有专业领域学者才知道了。 现在再发回报道,周坤也希望能够热度更高一些,他取了一个震撼性的标题—— 《张硕用数学确认新物理现象?世界为之震撼!》 标题报道一出来,顿时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很多人看了报道以后,都议论纷纷,“张硕用数学确定了新物理现象?” “新物理现象,已经确定了吗?发现新物理现象是不是要拿到诺贝尔奖?” “这要是拿到诺贝尔奖就厉害了,他才20多岁吧?” “研究出物理现象具体是什么才会拿奖吧?只是分析出来,应该拿不了奖。” “话说回来,这个新物理现象到底是什么?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 “同上!” “顶!” “楼主就是我的代言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