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 费米实验室的访问以及合作,针对的只是高能所,暂时影响不到张硕团队。 张硕团队的研究,尤其是技术方向的研究,肯定不会公布详细数据,更谈不上什么合作、共享了。 在实验结束以后,实验室一直都处在忙碌状态。 任何人都没有假期,就是一直在工作,但每个人都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完成了改变世界的技术成果。 这一项技术成果必定会载入人类科技的发展史册。 即便是到现在传播没有那么广泛,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 比如,航天局、科技工业局的领导层以及专家学者。 两个部门都派出顶尖的领导和专家团队过来参观项目组的实验设备。 这就是为技术转化做准备了。 领导和专家团队关心的实验情况都和技术转化有关,每一个知道既有成果的人都非常激动和兴奋。 人为制造引力,听起来就已经很震撼了,制造比地球表面更强的引力? 那岂不是能够让物体直接加速向上飞行? 另外,技术实现的需求并不高,也只是不到1T的电磁干涉以及要求稍高的媒介材料活跃度而已。 在技术层面上已经没有壁垒了。 这就表明未来的飞行逻辑会彻底改变,技术已经先进到想都不敢想的程度。 前来的航天局专家中,还包括做航天航空飞行器设计的专家,他们也开始讨论如何利用技术制造出飞行器或航天飞船。 讨论,持续的时间很长,也没有确定的结果,因为技术逻辑完全不一样了。 原来的技术是依靠航天发动机,来推动飞行器离开地球表面向上飞行,而现在是考虑让技术运作,就可以实现飞行器的自主升空。 所以声控层面根本不用考虑,要考虑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最重要的能源。 另一个方面就是引力场控制问题了。 后者和技术实现直接相关,而前者和技术本身无关,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考察了一番实验以及对于技术需求做了详细计算以后,有专业学者得出了结论,“利用这项技术,制造二十米直径类似于传统UFO型态的飞行器,以现有的电池技术来说,最多只能支持飞行半个小时。” “这是初步的计算,但时间差异也不会太大。” “同时还要考虑横向飞行的加速问题,就需要安装特殊的航空发动机。” “电动机需要额外的电力,维持飞行的时间就会更加短暂。” 半个小时,相对还是比较短暂的。 如果是制造一架载弹军用飞行器,升空后持续以三倍音速飞行,作战半径也不会超过一千公里。 这个时间还是太短了。 科技工业局的高晓明院士,和张硕说起了这个问题,并问道,“技术实现的需求能不能再降低一些?” “比如,磁场强度……” “不可能!” 张硕立刻摇头道,“数据模型,可能会求出磁场强度需求更小的解组,但磁场强度降低,不代表其他参数降低,也许找出了结组其他需求非常高,技术实现的难度就更高。” 这不是百分百的。 张硕也很清楚,肯定存在技术转化更容易的解组,但那需要碰运气,也许做了大量的研究,找出的解组比现在更差。 他之所以说不可能,是让其他人不要把希望都放在项目团队身上 能源,本来就是一个大问题。 哪怕是能源需求再降低一半,所制造的飞行器维持飞行时间也不会有质的突破。 重要的,还是解决能源问题。 高晓明点了点头,小声问道,“我知道佟院士的研究,那个研究是以电磁干涉原子核,让原子核解体,过程中会释放热量,其强度要远远超过普通的核裂变。” “张硕教授,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就像是核电厂一样,我们也能控制这种核裂变,并制造出相应的能源装置?” 张硕听罢犹豫了下,他拧着眉头思考了一阵,说道,“我没有特别去研究过技术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也许可以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