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成果发表以后,马上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学者群体中,好多物理学家们还是更倾向于迈克-约尔的理论,他们的想法和国外学者是一样的。 哪怕张硕团队宣布发现了引力信号,很多人心里也是带着疑问的,就像是高能所的研究员们,乃至于吴建宁,都还要过来问一下张硕。 现在项目组发表起了新成果,宣布在实验中制造出了引力场,能够引起多大轰动就可想而知了。 那些坚定认为迈克-约尔理论正确,不相信基础力关系模型的学者们,心里的想法都产生了动摇。 最具有代表性的,杨海峰。 杨海峰的研究领域是粒子标准模型,他一直负责cns合作组的事务,自然更倾向于迈克-约尔的理论。 在高能所举办的理论物理会议上,杨海峰就和张硕有过争论,他坚持自己的观点,非常推崇迈克-约尔的理论。 后来上级否定了迈克-约尔理论的研究方向,杨海峰我感到非常的不忿,他认为学术不应该有国界线。 自此,杨海峰就沉寂了,他好像是提前退休了一样,不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就只是投入到教学工作,甚至多还开了一门物理课程。 杨海峰得知张硕的项目组制造出引力场,心里感到非常的震撼。 如果消息是真的,可不只是代表技术力关系模型的正确性,代表源点论基础得到了验证,还代表项目研究出了一项可能在未来转为应用、能改变世界科技的尖端技术。 当一项理论跳过了验证阶段,直接研究出了技术…… 什么相信不相信,还重要吗? 杨海峰一时间都感到迷茫,他和好几个同事交流这个问题,结果每個人都确定源点论方向的正确性。 “那已经是技术了,不是理论。” “源点论,已经能称作是源点物理,这可不是玩笑。” “上级做决定肯定是有原因的,他们已经无比确定源点论的正确性,我之前还相信迈克-约尔,真是太滑稽了。” 杨海峰也感觉自己很滑稽,他觉得自己是真的老了,已经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学术圈如此,普通公众舆论也有很多讨论的声音。 人为制造引力,多有吸引力啊! 好多人都参与讨论,主要讨论的是是否以此制造出引力飞行器,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距离应用还很遥远。 “一项理论被验证,发现对应的现象并转为应用科技,跨度时间是很长的,估计十年都是非常短了。” “十年当然很短,20年、30年都很短。” “好像成果上并没有说是什么样的引力场,估计就只是测定出来而已。” “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知道一些消息,上一次张硕大神的项目团队公布成果,说的是测定出引力信号,现在说测定出引力场可能就只是信号强度增强而已……” “当然,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这绝对是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但好像国际并不认可,这就有意思了。” 国际可不只是不认可。 在国内舆论沸沸扬扬的时候,核子组织的新闻官,对外发布了理事会议的决策,“我们决定中断和高能所的合作,中断一些高校cns合作组。” “同时,会议宣布拒绝基础力关系模型、源点论方向的研究。” 他说完补充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那个方向是错误的。” “我们决定以拟定的物理方向,来对粒子对撞机进行改造,希望未来的实验能够测定到暗物质信号。” “新物理方向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全人类来说也非常重要……” 新闻官后续又说了一大堆,差不多就是展望未来的前景,期待能测定到暗物质的信号,同时说明,暗物质发现有多重要云云。 这次对外发布也是核子组织公开做一个高能物理、理论物理方向的切割了。 另一边,能源部可不这么看。 哪怕不知道《理论和应用物理》上的实验成果,能源部也根据所掌握的情报确定张硕团队有了巨大的发现。 而且,他们还确定项目组是制造出了引力场或是微观上检测到明确的引力场信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