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浔州城,知府衙门。 蔡炳文端坐在书桌后,正在埋首处理政务。 随着太平军主力先是北上永安,又杀往桂林,浔州战事暂且告一段落。 蔡炳文这个知府总算是干回了本职工作,开始处理起了这段时间以来积压在手上的各项事务。 “大人,桂林方面发来的最新公文。” 一名师爷打扮的中年人从外边走了进来,他手中拿着一份公文。 在范希元投靠李奕之后,蔡炳文很快便找到了新的师爷。 正是眼前这位,名叫孙河,浔州本地人士,胥吏出身的他精通衙门中的各类事务。 蔡炳文用他用的相当的得心应手。 蔡炳文闻言,手上动作没停,只是抬头看了一眼孙河,然后开口询问道。 “省府行文?何事?” 孙河闻言,面露难色的说道。 “行文中说,目前省府方面大军云集,然府库空虚,粮饷匮乏,无力支持大军久战。” “是故,行文要求各州府着手筹措粮草,转运前线,用于支援桂林战事。” “我浔州被要求筹措粮食五千石,白银二万两,并于一月之内运抵前线,不得有误。” 蔡炳文闻言,下意识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抬起头来,有些难以置信的询问道。 “多少?” 孙河苦笑一声说道。 “大人您没听错,确实是粮食五千石,白银二万两。” 这笔钱粮不算多,但多不多的也要分时候,现在的浔州是真的拿不出来。 蔡炳文闻言,深吸一口气,神情变得相当的严肃凝重。 “浔州刚刚经历战火,如今正是民生凋敝之时,哪里能拿得出这么多的钱粮啊。” 如果金田起义没有发生在浔州,那么浔州拿出这笔钱粮确实不成问题。 但问题是,自从金田起义爆发后,清军与太平军在浔州一带来回拉锯了好长时间。 这段时间中,大军所需的粮饷,基本上都是由浔州就近提供的。 并且乱兵肆虐间,浔州的民生被破坏的极其严重。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浔州就像是一夜七次之后的男人,早就被榨干了。 桂林的钦差大人再想要,肯定是不行了。 孙河闻言,开口建议道。 “大人,学生以为您或许可以在浔州之下再加征一笔讨贼饷。” “学生可代您出面和浔州的那些大户联络,只要大户地主们带头把钱交了,那些升斗小民想不交也不行。” “如此一来,省府所要求的钱粮,自然不成问题。” 蔡炳文闻言,蹙眉道。 “可是,那些大户们会乖乖配合本府行事,带头缴纳这笔加征的讨贼饷吗?” 孙河闻言,接着开口说道。 “大人糊涂啊,无非就是等钱收上来之后,大户的钱如数奉还,小民的钱三七分账罢了。” “只要能得些切实的好处,那些大户又怎么会拒绝配合大人行事呢?” 破家的知府,灭门的县令,这可不是说说而已。 即便是那些士绅大户,他们对官府也多是合作,大家一起压榨升斗小民。 而不是对抗! 平白无故,没有人会想得罪一个实权知府的。 蔡炳文闻言,表情有些腻味的说道。 “才七成?” 孙河:“七成是人家的!” 蔡炳文皱眉道。 “不行,那本府不成跪着要饭的了?” “本府这边要七成。” 孙河闻言,开口劝说道。 “大人履任浔州时间尚短,可能有所不知。” “在浔州,朝廷要收的正税不必说,但凡是另加税项的,向来便是这三七分账的规矩,历代知府也都没变过。” “您这忽然要变规矩,只怕底下人一时接受不了。” 孙河是浔州府人士,他对浔州上下可太熟悉了。 蔡炳文闻言,皱眉道。 “不必多言,官府这边最少要五成。” “这几年广西连年天灾,小民生活本就困顿,官府现如今要加征讨贼饷,小民们必然得卖田卖地,甚至典妻卖女才能交的出来。” “那些大户在这其中能捞到的好处,岂是区区两成的分润能比的?” “你转告那些士绅大户,不要再斤斤计较了。” 孙河闻言,有种被点破心思的尴尬,因为他家也是将要参与分润的大户之一。 嗯,孙河已经做好要趁着这次官府加征讨贼饷的机会,从小民手中低价买田的准备了。 擦了擦脑门上的汗水,孙河继续说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