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江宁那边的战局可以拖一拖,但京城却决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江宁丢了,大清依旧是大清,可若京城丢了,那大清就唯有退出关外了。” 咸丰闻言,脸上的表情不断变换,显然是被说服了。 “那江宁那边怎么办?” 祁寯藻开口说道。 “皇上,老臣倒是有个主意。” 咸丰闻言,连忙说道。 “祁卿快讲!” 祁寯藻闻言,也没卖关子,而是继续说道。 “现在朝廷不是允了地方上筹办团练,保境安民吗?” “老臣的想法是,可以让江南江北大营共同牵制江宁城内的长毛,然后趁此时机,调各地团练前往江南作战,协助官军围剿长毛贼。” “如此的话,朝廷就能在力保京城的同时,兼顾江南的战局了。” 咸丰闻言,忍不住蹙眉。 他心中明白,祁寯藻这老狐狸是在借着长毛贼的势,来迫使朝廷再次放松对团练的限制。 说句心里话,这事情咸丰是不愿意做的。 如果团练都能离开家乡,出省作战的话,那团练和军队又还有什么区别? 如果南方各省都有这样的团练,那大清究竟是他们满蒙八旗的大清?还是汉人的大清? 一旁的瑞鳞开口询问道。 “祁大人,你说的倒是简单,可万一团练失控,威胁朝廷怎么办?” 身为满人的瑞鳞,肯定也是不愿意看到团练武装做大,以至于汉人在团练的支持下,来朝中争夺他们满蒙大臣的话语权的。 祁寯藻闻言还没说话,一旁的何汝霖便开口说道。 “朝廷可派遣忠正贤良之辈去担任团练大臣的职务,控制团练,以免团练失控。” 何汝霖和祁寯藻当然是站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他们其实从来没想过要利用团练造反。 只是想要通过团练,搞出来一只掌握在汉人手上的武装力量,进而和满蒙大臣争权。 而争权并不妨碍他们效忠大清。 所以,祁寯藻和何汝霖在提这样的建议时,显得很是坦荡。 因为他们真的是大清忠臣,忠不可言的那种! 咸丰闻言,脸色不断的变换。 可最终还是点头说道。 “就依祁卿和何卿所言。” 但是,咸丰还是忍不住询问道。 “两位卿家认为谁可担此大任?来做这个团练大臣?” 祁寯藻和何汝霖对视一眼,然后一起说道。 “曾国藩!” 两人之所以推荐曾国藩,是有原因的。 除去因为曾国藩是何汝霖的学生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咸丰对曾国藩很看好。 咸丰元年初,太平军刚发动起义时,咸丰召见群臣议政。 曾国藩当众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的过失。 把咸丰气的“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 5月,咸丰让曾国藩署刑部右侍郎。 10月,有让他充顺天府乡试正考官。 而就在前几日,年关刚过,咸丰便又加任曾国藩为吏部左侍郎。 虽然只是侍郎,而非尚书,但要知道,这特么可是吏部啊! 天官啊! 真正的位高权重。 一个吏部的侍郎,哪怕是拿其他几部的尚书来换,那都是不换的。 一年之内连跳几级,可见咸丰对曾国藩的看重。 推荐人才嘛,投上司所好肯定是没错的。 咸丰闻言,陷入了沉思之中。 曾国藩这个人他很看好,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勇于进谏,对朝廷忠贞不二,确实是个可用的人才。 片刻之后,咸丰点头说道。 “可以,就让曾国藩去吧!” “他不是湖南人吗?让他加兵部左侍郎衔,让他回乡,担任湖南团练大臣,组建湘勇,为朝廷平贼。” 若非前几天才给曾国藩刚加了吏部左侍郎,短时间内不好再升,咸丰是准备给他直接加兵部尚书衔的。 虽然曾国藩后世被骂汉奸,风评稀烂。 但那是站在汉人的角度来看,给出的评价。 要是站在满清朝廷的角度来看,曾剃头确实是个各方面都很完美的“圣人”。 不怪咸丰青睐于他!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