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大量因为工业发展,小农经济破产而失去生计的百姓存在于大唐个州府的农村和城镇之中。 这些人,全部都是隐藏的不安定因素。 如果能把这些人都给移民出去,对大唐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嗯,对如今的大唐来说,南洋和辽东,就是两个泄压阀。 如今,正好让他们发挥一下作用。 但问题是,移民是需要代价的! 别的不说,光是移民到达地方之后,该如何生存,就是一个大问题。 最基础的住处得有吧?食物得有吧? 还有就是,移民到了地方之后,开垦田地也是需要时间的。 而刚开垦出来的田地,再养成熟地之前,即便耕种,所获也是寥寥。 也就是说,在刚开垦的田地变成熟地之前,即便以南洋的物资充沛程度,这些初来乍到的移民也很难养活自己。 这种时候,就需要朝廷出面,为他们提供食宿条件,多了不说,最基础的粮食肯定是必须的。 而这,也正是制约了大唐向南洋进行大规模移民的最大的阻碍。 若非如此,大唐的移民进度,肯定会增加。 思索许久之后,李奕做出了批复。 让内阁方面制定相关的移民计划,加快向南洋移民的进度。 李奕之所以如此决断,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大唐的财政收入不断攀升,使得朝廷又余力去支持扩大移民规模。 二则是因为移民其实也是一件滚雪球的事情。 随着大唐前几批的移民在南洋逐渐站稳脚跟,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移民非但有能力养活自己,且还能够向朝廷交税,提供粮食物资。 而这些粮食物资,便能够用在新移民身上。 滚雪球,或者说是良性循环之下,大唐对南洋方面的移民规模,自然可以适量增加。 至于说移民数量增加多少? 这个李奕就不独断专行了。 交给下面的专业人员去核算才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李奕这边如果不考虑增加移民数量后的影响,就贸然下令增加移民,不免有些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意思在里面。 但是,如果将事情交给相关人员去核算,计算相关数据,统计相关影响,最终得出的结论,肯定比李奕自己随意决断做出的决定更科学。 …… 河南,归德府! 时间流逝,很快入夏。 段秀才站在田埂上,眺望远处。 天空中,一轮大日高悬,肆意向大地上倾泻着光和热。 只是站着不动,便也觉得身上开始冒汗,远处的原野上,热浪涌动。 眼前平整的原野上,一块块麦田规划整齐,阡陌相连。 麦田中,麦苗葱郁,一片金黄,一阵微风吹过,麦浪起伏。 肉眼可见的收成很是不错。 但他的脸上却丝毫不见笑容。 因为,就在刚刚,他接到了县里传来的消息。 开封陈州方向出现蝗灾。 蝗群所过之处,遮天蔽日,麦苗,灌木,树林一切可食用不可食用的东西,都被蝗虫给啃了个干净。 县里那边派人给各村镇传信,说是蝗虫正在向着周边州府扩散,用不了多长时间,归德府便也将被蝗灾所波及。 官府提醒让村民们立即开始抢收粮食,以求尽可能的减小蝗灾对收成的影响。 嗯,这也就是幸亏电报普及之后,大唐境内消息传播效率大增。 否则的话,以以往历代遭遇天灾时的传信速度,快马不一定能跑得过蝗灾。 深吸一口气,身为村长外加族长的段秀才转身对自己身后的村民说道。 “父老乡亲们,朝廷派人来给咱们大家伙儿提醒!” “天杀的蝗虫要来了!要来吃光俺们的粮食,让俺们都饿肚子,让俺们的妻儿老小都饿死……” “大家说,我们答不答应?!” 段秀才话音落下,生活传来一阵齐声高呼。 “不答应,不答应!” “去踏马的蝗虫!” “……” 段秀才见此,神情大振,几乎振臂高呼。 “既然不答应,那大家伙儿加把劲儿,在蝗虫来之前,把田里的麦子都给收了。” “从蝗虫嘴里,把这口吃食给抢出来!” “让那些蝗虫扑个空,饿死他们!” “大家能不能做到?!” 段秀才话音落下,身后的村民们齐齐高呼。 “能!” “能!” “能!” 一时间,田间地头气氛无比热烈。 段秀才深吸一口气,再度高呼道。 “乡亲们,开镰咯!” 话音落下,他大手一挥,村民们各自手持镰刀,冲向了面前的麦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