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郑总工,三汽的具体建设方针、可行性报告、项目计划这些都已经明确了吗?” 第一次听到“三汽”相关的内容,江辉觉得有必要了解清楚情况。 后世肯定是没有“三汽”的,但是郑正清又没有必要跟江辉说谎。 那说明“三汽筹备组”是真的在运作,只是这个项目最终黄了。 “这些都还在讨论之中,不过我们希望修建一座年产15万辆重型汽车的现代化工厂,这个目的在筹备组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了共识。” 郑正清这么一说,江辉忍不住龇嘴。 年产15万辆重型汽车的现代化工厂? 这是现阶段的华夏能够搞得定的? 那可是重卡啊! 整个1978年,华夏的所有汽车产品加起来的产量才不到15万辆。 现在三汽居然直接想要一口气修建一座年产15万辆重卡的现代化工厂,那也太夸张了。 “郑总工,重型汽车的生产难度比轿车要大很多,我曾经在哪一个地方看过一个文章说德意志奔驰的重型汽车年产量也才8万辆。” “我们搞的15万辆年产能的工厂,规模是不是太大了?” 郑正清算是对自己有恩,这个明显不合理的规划,江辉还是没有忍住提醒了一嘴。 要是坚持这个方案,三汽铁定是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了。 “从1953年到1978年,华夏汽车人竭尽全力,汽车产量终于有十几万辆,但是重型卡车年产量一直在几百辆上徘徊,而且技术落后,质量不稳定,国防建设急需的重型越野汽车迟迟研发不出来。” “面对‘有炮无车’、‘有弹无车’的尴尬局面,为了国家安全,相关部门不得不下狠心,将干瘪的口袋搜个遍,花大价钱购买别人的产品。” “关键是有的产品我们想买别人还不卖,还要花钱通过第三国转口。” “哪怕是如此,国家仍然咬紧牙关进口军队和建设部门急需的重型卡车,仅过去两年时间,国家每年进口重型卡车的费用高达2亿美元。” “随着今后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重卡需要的数量还要增加。” “我们要是不把产能搞大一点,到时候没有办法满足需求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