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臣正是荀彧。” 不卑不亢。 “朕记得,你曾经被名士何颙评为‘王佐之才’?” “不过些喜好月旦评的清谈之士,所言不得当真。” 刘协见荀彧一直淡定自若,终于询问对方一个难题—— “朕听闻曹操在见到你的时候,将你称作“吾之子房”?” “你又有“王佐”的名声,又有将你当做“子房”的主公,你为何还要前来关中?” 说着,刘协还堵死了荀彧的退路—— “可千万别说是为了你的侄子荀攸。” “朝廷在年前就命你将宗族迁来,可直到现在你才姗姗来迟,可见你并非是为了自己的侄子着想。” “既然如此,你又为何愿意来到关中呢?” 荀彧回头看了眼荀攸,深吸一口气—— “陛下,臣此前,确实想过不顾侄儿死活,拒绝朝廷的诏令!” 荀攸面色如常,仿佛荀彧说的不是自己一般。 “至于为什么来到关中,陛下方才不是已经自己说明了吗?” “既然世人称我荀彧有‘王佐之才’,那我自当前来辅佐王上。” “至于曹公的称赞,其实是稍稍有些夸大,臣并不认为自己的才干能够与留侯媲美。” “曹公虽有英雄气,却终究没有为王的资质,故此,臣自应来到关中,辅佐尊上!” 刘协的校考显然没有完毕。 “方才贾令君与朕说了关中之政,文若可对其有所异议?” 荀彧这时才知道,方才刘协让贾诩先说关中民生之事,还有考验他的意思。 好在荀彧并非庸才,方才贾诩在言说时,他都仔仔细细听了进去。 “臣有异议!” 不但听了进去,而且直接就敢辩驳,丝毫没有新人的畏惧与不适。 “朝廷之政,尚有弊端!” “其一,便是均田之策。” “均田虽为仁政,却因为涉及到朝廷每一寸土地,每一名士卒。故此需要仔细核实的地方不可谓不繁多。” “就比如虽然都分田二十亩,可这二十亩田所在何处?是好是坏?都语焉不详。即便都是良田,也有具体的差异,若是种植麦、粟,和种植桑、枣的长势不一,那又该如何裁决?” “兴许写在公文上的不过是一个字罢了。但是这一个字落到百姓身上,却是千钧沉的担子!既然朝廷决意施行新政,就该做到尽善尽美,与民更始!而不是模棱两可,敷衍了事!” 荀彧的指责不无道理。 虽然尚书台在均田时已经足够仔细,但因为时间紧迫,终究还是有很多错漏之处。 这错漏,对于尚书台来说,可能只是公文中的一点笔墨,可压在百姓身上,却可能将他的脊梁彻底压垮。 要是在新政上模棱两可、敷衍了事,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那还真不如不去施行新政! “朕记下了,还有呢?” “其二,便是水利之恶!” “既然朝廷去年就知道会有灾情发生,那做出的防范手段未免有些太过肤浅!” “若是能在去年多往渭水南部开凿运河,甚至直接扩大昆明池,完全能再储蓄些雨水,不让其白白流到大河中去!” 旱灾之前,关中可是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暴雨的。 若是在那个时候组织百姓扩充昆明池,或者在渭水南岸,临近终南山的地方多挖几条运河,完全可以储蓄一些雨水,让百姓不至于这般捉襟见肘。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都看向贾诩。 当时已经轮到贾诩主政,所以顺着荀彧的话深挖下去,还真像是在找贾诩的茬。 荀彧也意识到这一点,朝着贾诩躬身道歉:“下官并非指责贾令君,只是就事论事。” 贾诩当然也明白这一点,而且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羞耻的地方。 不要忘了。 他贾诩在被天子挖来当尚书令前,可是一个领兵的校尉! 武将治国,治成了今天这个地步,还能要求他贾诩做的有多么完美?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