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萧何制订《九章律》,后又有《傍章》十八篇及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是为《汉律》。 到了新朝时期,王莽曾经废弃汉律,但在光武中兴后,本着“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的目的,这六十篇汉律已经被沿用。 光武帝刘秀的初心是好的。 但因为先汉旧律本就庞杂,烦苛,加上后汉历代朝廷也不断补充律令,导致现在的汉律异常臃肿。 尤其是多余的律令其实大都是程、科、品、条、比这些对于律法的补充,其本质就是一些权贵用以钻空子的条文。这就导致法律条文虽然增加了,不遵循法律的人反倒也是越来越多了,使得流传了四百年的汉律越来越没有公信力与威严。 章帝时期的廷尉陈宠便察觉到了汉律的诸多问题,还专门上书请求天子去除烦苛,施行宽政。只可惜此举得罪了当时的外戚窦宪,所以改进律法一事终究无疾而终。 眼下,刘协俨然也要借此事的东风,一举将汉律整顿清楚,同时配合即将成为各地基层官吏的府兵,使大汉朝廷洗去铅华,重新容光焕发! 刘协特意将贾诩召到前面,立于董卓身侧。 “此事便交由尚书台全盘操办了。务必要给天下人一个满意的解释。” “杀人者应当如何处置,械斗者应当如何处置,还有应不应该因为亲眷的错误牵连官吏,这都是要细细商议的。” 重塑汉律,必然会将之前为世家开启的小门一个个关上。 转而,要让受益之人变成天子,变成朝廷,变成更多无依无靠的百姓。 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八议”一类的条文。 但律法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维护正义,因为“正义”一词本就充斥着模糊,实在太过唯心。 律法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为了维护统治,是为了构建秩序。 绝对的公平公正,是不可能存在于律法当中的。 若是去追求绝对的公平公正,其实就是在追逐绝对的唯心,这对于这个真实的世界而言,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刘协下令对汉律进行改革的本意,也不过是扫清屋子再迎客,让大汉脱胎换骨罢了。 顺便…… 刘协补充了一句:“不然的话,让御史中丞那样的人物因为自己侄儿的罪行就晚节不保,实在太过残酷了。” 刘协终究还是不忍心将皇甫嵩彻底燃烧干净。 皇甫嵩对大汉的功劳,不应这般轻易的埋葬在过去的灰烬中。 于公于私,刘协都想要尽力保住皇甫嵩一命。 “喏。” 贾诩明白了刘协的意思,可在他微微侧身后,整个人却僵在原地,冷汗更是顺着自己的脸颊缓缓流下。 身前的董卓俨然因为无所事事,正在翻看着手中的那块笏板! 笏,忽也,备忽忘也! 这样小道具早在商朝时就已被广泛运用,属于臣子的备忘录。 贾诩虽然每次都习惯将其擦拭干净,重新写上当天朝会需要准备的内容,但一些关键的小字却被贾诩记在了最下方,并未拭去。 而此刻,董卓便在查看着贾诩的这些“备忘录”—— “宣室殿左侧十四步乃天子和太师的视线死角,平日可以藏匿其中。” “天子若是表情严肃,并时不时颔首,必然是已经走神,可以进行下一项议题。” “太师心情好的时候左手会微微向后挽起,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将双手护于胸前,说话时一定要多注意观察。” “九卿中不知是谁有体臭,朝会之时要离他们远些……” 第(1/3)页